懊憹散

懊憹散

AO N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八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1%
小腸經 6%
膀胱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懊憹散中包含萹蓄,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萹蓄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懊憹散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萹蓄可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
  2. 清熱解毒:萹蓄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膀胱濕熱,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萹蓄可起到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因此,萹蓄在懊憹散中,可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症。

懊憹散中包含雷丸,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雷丸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懊憹散所針對的熱毒蘊結、癰疽腫毒等症狀,雷丸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散腫塊的作用。
  2. 驅蟲止癢: 雷丸還有驅蟲止癢的作用,對於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可以起到緩解作用。懊憹散在治療一些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時,雷丸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提高療效。

懊憹散中使用桃仁,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懊憹散為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的方劑,方中加入桃仁,可起到活血化瘀、緩解胸脅疼痛,並促進腸道蠕動,潤腸通便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懊憹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懊憹散主治「濕(匿蟲)瘡爛」,即濕熱蟲毒所致之皮膚潰爛瘡瘍。此類病症多因濕熱蘊結肌膚,久而生蟲(或微生物感染),導致局部糜爛、瘙癢、滲液,甚則潰瘍流膿。「懊憹」一詞指煩悶不安,可能反映患者因瘡瘍劇癢或疼痛而產生的不適感。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雚蘆(10分)

    • 雚蘆為傳統殺蟲解毒藥,性寒味苦有毒,外用多治疥癬、惡瘡,內服可驅殺腸道寄生蟲。
    • 本方以雚蘆為君藥,取其殺蟲解毒、燥濕清热之力,直攻濕熱蟲毒之病根。
  2. 乾漆(2分)

    • 乾漆性溫味辛,有小毒,古代用於破瘀消積、殺蟲通絡,能「去長蟲」(《神農本草經》)。
    • 此處配伍少量乾漆,助雚蘆增強殺蟲之效,同時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3. 萹蓄(2分)

    • 萹蓄性微寒味苦,利濕清热、殺蟲止癢,《本草綱目》載其「治浸淫疥癩、疽痔」。
    • 作為佐藥,協同雚蘆清利濕熱,並緩解皮膚瘙癢滲液。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殺蟲解毒」為核心,結合「燥濕清热」與「化瘀通絡」:

  • 殺蟲為主:雚蘆、乾漆合力驅殺濕熱所生之蟲(或微生物),切斷病源。
  • 濕熱並治:雚蘆、萹蓄清熱燥濕,改善瘡瘍濕爛環境;乾漆少量活血,防濕熱瘀阻。
  • 給藥設計:食前粥飲送服,既可護胃(減輕乾漆、雚蘆毒性),又能藉穀氣助藥力達表。

四、適用延伸
雖原方針對「濕(匿蟲)瘡爛」,但從組成推論,或可擴及濕熱蟲毒所致之皮膚頑癬、疥瘡、慢性潰瘍等,然需嚴格辨證屬實熱夾蟲者。全方偏峻,用量輕巧(每服僅1錢匕),體現「攻邪勿傷正」思路。

傳統服藥法


雚蘆10分,乾漆2分,萹蓄2分。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
每服1錢匕,食前粥飲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蛔蟲病腹瀉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懊憹散, 出處:《外台》卷二引《範汪方》。 組成:雚蘆10分,乾漆2分,萹蓄2分。 主治:傷寒心中懊憹,下利,穀道中爛傷。熱患有蛔蟲懊憹。

懊憹散,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萹蓄半兩,雚蘆3兩,雷丸3兩,青葙3兩,女青3兩,桃仁3兩。 主治:殺蟲除(匿蟲)。主治:濕(匿蟲)瘡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