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塗臍膏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驅風止痛: 地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塗臍膏多用於治療腹痛、腹脹、腸鳴等症狀,地龍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痛,並改善腹脹、腸鳴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地龍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一些塗臍膏配方用於治療濕熱、瘀血等引起的疼痛,地龍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緩解疼痛。
總之,地龍在塗臍膏中起到通經活絡、驅風止痛,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塗臍膏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塗於臍部,可藉由經絡傳導,將體內濕氣及水腫排出,改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毒: 豬苓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塗臍膏通常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豬苓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消炎止痛,減輕病患的痛苦。
總之,豬苓在塗臍膏中,主要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疾病。
塗臍膏中加入甘遂,主要是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的作用,能有效去除體內積聚的水分,達到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的目的。
然而,甘遂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另外,甘遂不宜與其他藥物同用,以免發生藥物相剋的現象,影響療效或加重毒性。
塗臍膏中包含「鐵砂」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溫經散寒:鐵砂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起到溫暖腹部、驅散寒邪的效果。
- 補益氣血:鐵砂含有豐富的鐵元素,鐵元素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貧血,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鐵砂在塗臍膏方劑中起到了溫經散寒、補益氣血的作用,對於一些寒性腹痛、氣血不足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塗臍膏」
中藥方劑「塗臍膏」的主要成分包括地龍、豬苓和甘遂,以及鐵砂。
地龍
- 性味:鹹、微寒
- 功效: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
- 主治:風濕痛、痛經、跌打損傷、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尿道感染、腎炎、水腫等症狀
豬苓
- 性味:甘、淡,性平
- 功效: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等證
甘遂
- 性味:辛、苦,大寒,有毒
- 功效:攻逐水停,通利二便
- 主治: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
鐵砂
- 性味:甘,微寒
- 功效: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活血化瘀、補氣養血
- 主治:肝腎虧虛、筋骨痠痛、血虛、氣虛等症狀
塗臍膏的功效
塗臍膏的主要功效是水腫,小便非常少。
塗臍膏的使用方法
塗臍膏通常外敷使用,將藥膏塗抹於肚臍部位,並用保鮮膜覆蓋,以增強藥效。
塗臍膏的注意事項
- 塗臍膏僅供外用,不可內服。
- 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使用塗臍膏。
- 若在使用塗臍膏期間出現皮膚過敏或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總結
塗臍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地龍、豬苓、甘遂,以及鐵砂。塗臍膏具有利水消腫、通利二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非常少等症狀。在使用塗臍膏時,應注意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使用,若在使用塗臍膏期間出現皮膚過敏或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甘遂1兩,針砂1兩。
上為末,擂蔥涎調成膏。
敷臍中約1寸高,闊絹帛束之。以小便多為度,日2次。
方中甘遂原缺,據《東醫寶鑒·雜病篇》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塗臍膏使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中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塗臍膏,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甘遂1兩,針砂1兩。 主治:水腫,小便絕少。
塗臍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組成: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針砂1兩。 主治:水腫,小便絕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