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臍膏

塗臍膏

TU Q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膀胱經 20%
肺經 13%
腎經 13%
大腸經 13%
小腸經 6%
肝經 6%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塗臍膏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驅風止痛: 地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塗臍膏多用於治療腹痛、腹脹、腸鳴等症狀,地龍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痛,並改善腹脹、腸鳴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地龍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一些塗臍膏配方用於治療濕熱、瘀血等引起的疼痛,地龍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緩解疼痛。

總之,地龍在塗臍膏中起到通經活絡、驅風止痛,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塗臍膏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塗於臍部,可藉由經絡傳導,將體內濕氣及水腫排出,改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豬苓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塗臍膏通常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豬苓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消炎止痛,減輕病患的痛苦。

總之,豬苓在塗臍膏中,主要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疾病。

塗臍膏中加入甘遂,主要是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的作用,能有效去除體內積聚的水分,達到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的目的。

然而,甘遂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另外,甘遂不宜與其他藥物同用,以免發生藥物相剋的現象,影響療效或加重毒性。

塗臍膏中包含「鐵砂」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溫經散寒:鐵砂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起到溫暖腹部、驅散寒邪的效果。
  2. 補益氣血:鐵砂含有豐富的鐵元素,鐵元素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貧血,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鐵砂在塗臍膏方劑中起到了溫經散寒、補益氣血的作用,對於一些寒性腹痛、氣血不足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塗臍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腫,小便絕少」,屬水濕內停、氣化不利之證。古代醫家取其外敷臍部(神闕穴),通過穴位吸收與藥物滲透,達到利水消腫之效,尤其針對小便不通、水濕壅盛之急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地龍(1兩):性寒下行,善通利水道,《本草綱目》載其治「大腹水腫」,能活血通絡,促進水液代謝。
    • 豬苓(去皮,1兩):專攻利水滲濕,《傷寒論》用於水飲停聚,其性淡滲,助膀胱氣化而増小便。
    • 甘遂(1兩):峻下逐水,瀉腎經水濕,《本草求真》言其「直達水氣所結之處」,為攻逐水飲要藥。外敷可減內服之毒性,緩和瀉下之力。
    • 針砂(1兩):質重沉降,傳統用於消水腫,《本草備要》稱其「消積除濕」,可能透過物理吸附與礦物成分調節水液。
    • 蔥涎:辛溫走竄,具通陽化氣、開腠理之效,助藥物透皮吸收,兼引藥入經。
  2. 組方邏輯

    • 峻瀉與滲利並用:甘遂攻逐水飲為君,地龍、豬苓協同利水為臣,針砂為佐助沉降,蔥涎為使藥引導。四藥合用,內外分消水濕。
    • 外敷臍部原理:神闕穴為任脈要穴,與三焦氣化相通。藥物經皮膚吸收,直接刺激穴位,激發陽氣運行,促進水液代謝,避開內服峻藥傷正之弊。

三、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1. 局部刺激效應:方中甘遂、蔥涎可能引發臍周輕微充血,擴張微血管,促進腹腔臟器(如腎、膀胱)血液循環,間接増強利尿作用。
  2. 礦物質調節:針砂所含鐵質等成分或參與滲透壓調節,影響局部組織水液分布。
  3. 經絡傳導:結合穴位效應,藥物成分可能通過神經-內泌調節,改善腎臟過濾功能,達到「開鬼門,潔淨府」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急則治標」思路,針對水腫重症設計,以開泄水邪為先,後續需視證調補脾腎,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甘遂1兩,針砂1兩。
上為末,擂蔥涎調成膏。
敷臍中約1寸高,闊絹帛束之。以小便多為度,日2次。
方中甘遂原缺,據《東醫寶鑒·雜病篇》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塗臍膏使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中醫師。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塗臍膏,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甘遂1兩,針砂1兩。 主治:水腫,小便絕少。

塗臍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組成:地龍1兩,豬苓(去皮)1兩,針砂1兩。 主治:水腫,小便絕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