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青散

空青散

KONG Q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7%
心經 23%
肺經 9%
腎經 9%
膽經 9%
脾經 9%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空青散的組成中包含空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空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2. 燥濕止癢: 空青還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癬症等皮膚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由於空青性寒,且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不可擅自服用,應遵醫囑使用。

空青散中加入牛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

牛黃為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強,能清心火、解熱毒,並可豁痰開竅,用於熱病神昏、驚癇、中風痰迷等症。

空青散以清熱解毒為主,針對熱毒壅盛、神昏譫語、痰熱內擾之症。而牛黃的清熱解毒、豁痰開竅功效,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開竅醒神、化痰止痙的功效。

空青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散寒通竅,溫經止痛。空青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細辛的通竅止痛之效,有助於疏通鼻竅,改善頭痛,達到治療目的。
  2. 助藥力: 細辛性溫,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空青散中其他藥物如薄荷、川芎等,多屬辛涼之品,而細辛的溫性可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物作用更趨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空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徇蒙招龍」,具體描述為「兒自生下之後至4-5歲,合眼連點頭,不言」。根據古代醫家論述,「徇蒙招龍」屬小兒疑難症候,表現為持續性閉眼、頻繁點頭動作及語言發展遲滯,可能與先天稟賦不足、風痰上擾、腦竅失養相關,推測類似現代醫學中的小兒驚風、癲癇或神經發育異常等疾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空青(主藥)
    性寒味甘,歸肝經。古代視為「明目鎮驚」要藥,能「通九竅,利耳目」。其礦物成分(含銅化合物)可能具鎮靜、抑風痰上亢之效,針對點頭、閉眼等風動之象。

  2. 祛風通絡組

    • 細辛:辛溫走竄,開竅通絡,助空青上行頭目。
    • 斑蝥、地膽(蟲類藥):均經糯米炒製減毒,具破瘀散結之力,古代用於「通利血脈」,可能改善腦部氣血瘀滯。
    • 乾蝟肉/皮:《本經》載其「主五癃邪氣」,此處或取其走竄之性,協同蟲藥入絡搜風。
  3. 調補肝腎組

    • 當歸:養血活血,補肝體以制肝風。
    • 枸杞根(地骨皮):清虛熱,益陰精,緩解先天陰虧。
    • 烏腦脂(疑為烏鴉分泌物或某種脂類):古代用於「益腦髓」,或取其動物藥補養之性。
  4. 化痰燥濕組

    • 白朮:健脾化濕,斷痰濁生成之源。
    • 白礬:燒煅後燥濕化痰,開竅醒神,針對痰蒙清竅之證。

全方配伍邏輯:
以空青為君,鎮驚通竅;蟲類藥協同細辛、蝟皮為臣,攻逐經絡風痰;當歸、枸杞根補益肝腎為佐,標本兼顧;白朮、白礬健脾化痰為使。此方體現「攻補兼施」思想,既祛風痰、通血絡以治標,又補肝腎、健脾運以固本。

服用方法深意:
「頭低足高」體位,利用藥性上行之勢,集中藥力於頭項,增強局部通竅效果,反映古代對藥勢走向的精妙運用。

總評:
此方組合罕見,尤其蟲藥與礦物藥並用,顯示針對「風痰瘀阻腦竅」之重證。雖部分藥物現代臨床已罕用,然其「通絡-補虛-化痰」三法並舉的治療思路,對理解古代治兒科風證策略具重要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空青(研)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乾蝟肉(一方用皮,炙令焦)1分,枸杞根(去黑皮)1分,斑蝥(去足翅,糯米炒)1分,白朮1分,地膽(去足翅,糯米炒)1分,白礬(燒令汁盡)1分,乾烏腦脂3大豆許。
上為散。
每服1錢匕,空心用漿水調下,日晚再服。病在項則舒臥,令頭處低,足後高,使藥易行,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宜慎。

相關疾病


夜盲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乾眼症

相同名稱方劑


空青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空青1兩(研細),麝香1分(研細),朱砂1兩(研細,水飛過),雄黃半兩(研細)。 主治:中惡,客忤垂死。

空青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空青(研)、牛黃(研)、細辛(去葉)各等分。 主治:養肝氣,去虛風。主治:徇蒙招龍。兒自生下之後至4-5歲,合眼連點頭,不言。

空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空青3分(燒過,研細),當歸3分,細辛3分,枸杞根3分,猬皮3分(炙令黃),乾烏腦3大豆大,斑蝥1分(去頭足翅,糯米拌炒,米黃爲度)。 主治:蠐螬瘻。發於頸,如棗核在皮中,不能消散,結腫疼痛。

空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羊梅青(好者,水浴過,控乾研)1分,胡黃連(水浴過,爲細末)1分,槐芽(初出如雀舌時,于日未出摘之,不計多少,入一青竹筒內,垂于天月德上,候乾爲末)1錢半。 主治:雀目,及內外障眼,風毒青盲,暴赤眼。

空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空青(研)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乾猬肉(一方用皮,炙令焦)1分,枸杞根(去黑皮)1分,斑蝥(去足翅,糯米炒)1分,白朮1分,地膽(去足翅,糯米炒)1分,白礬(燒令汁盡)1分,乾烏腦脂3大豆許。 主治:諸瘻。

空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空青半兩(燒過,研細),猬腦半兩,猬肝1具(微炙),川芎半兩,獨活3分,黃芩半兩,乾薑1分(炮裂,銼),當歸半兩(銼,微炒),斑蝥1分(以糯米拌沙,令黃爲度,去頭足翅),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川椒50個(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茴香子1分,白礬1兩(燒灰)。 主治:狼瘻。發於頸耳,疼痛出膿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