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妙散

七妙散

QI M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4%
心經 11%
小腸經 3%
腎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七妙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理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七妙散多用於治療胸脅脹痛、脘腹痞滿、食積不化等症,枳殼的理氣消積作用有助於疏通氣機,消解積滯,緩解胸腹不適。
  2. 降逆止嘔: 枳殼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機阻滯、胃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七妙散中的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降逆止嘔功效,枳殼的加入可增強藥效,共同達到止嘔止逆的目的。

七妙散中包含雷丸,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功效: 雷丸性味辛溫,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病。七妙散本身亦以驅蟲為主要功效,雷丸的加入可增強其驅蟲效果。
  2. 消積化滯: 雷丸除驅蟲外,亦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七妙散中加入雷丸,可提升其消積化滯的效力,更全面地治療消化道疾病。

七妙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功效。七妙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天麻能有效平息肝風,解除痙攣,緩解相關症狀。
  2. 補益肝腎:天麻具有補益肝腎之效,可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頭昏眼花、四肢無力等症。七妙散中加入天麻,可起到協同其他藥物補益肝腎,增強藥效的作用。

總之,天麻在七妙散中起到祛風止痙、補益肝腎的雙重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七妙散中包含白芨,主要原因在於白芨的藥性與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

  1. 止血生肌:白芨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傷的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黃芩等抗炎消腫藥材共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白芨性寒,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與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材配合,可有效控制炎症反應,防止感染。

七妙散中白芨的加入,提升了藥方整體的療效,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七妙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炎止痛: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七妙散所治療的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皁莢能有效消散炎症,減輕疼痛。
  2. 活血化瘀:皁莢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利於傷口癒合,加速恢復。對於七妙散所治療的瘀血腫痛、筋骨扭傷等症,皁莢能起到輔助作用,促進傷勢恢復。

七妙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固澀: 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肺、腎經,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七妙散中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血崩、腸炎腹瀉等症,赤石脂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控制出血,固澀止瀉作用則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七妙散中的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七妙散的止血固澀作用,還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妙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七妙散主治「腸風」,此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症,主要指因風邪客於腸道或濕熱蘊結所致的便血症狀,其特徵為血色鮮紅、便前出血(多屬近血),或伴隨肛門灼熱、瘙癢。此方以散劑形式服用,藉溫酒行藥力,直達下焦,共奏祛風、止血、燥濕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枳殼(生用)

    • 性味辛、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生用偏行氣寬腸,疏通腸道滯氣,助邪外出,兼緩解風邪鬱滯所致腹脹。
  2. 椿木皮(樗白皮)

    • 性味苦、澀,涼,歸大腸、肝經。
    • 清熱燥濕、收斂止血,治濕熱下注之腸風下血,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鞣質,能減緩腸道出血。
  3. 雷丸

    • 性味苦,寒,有小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用於殺蟲消積,治腸道寄生蟲病;此方或取其「攻逐濕熱毒邪」之力,清除腸道濕熱蘊結之病根。
  4. 天麻

    • 性味甘平,歸肝經。
    • 古稱「定風草」,善熄內風、通絡,此處用之或針對「風邪入腸」病機,抑肝風以防腸絡受擾而出血。
  5. 白及

    • 性味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
    • 質黏收斂,修復黏膜、止血生肌,直接作用于腸道出血點,促進創面愈合。
  6. 豬牙皂莢

    • 性味辛、鹹,溫,歸肺、大腸經。
    • 辛散走竄,祛風痰、通竅,此方或取其「宣通腸道氣機」之效,助他藥驅散風邪濕濁。
  7. 赤石脂(重用一兩)

    • 性味甘、酸、澀,溫,歸大腸、胃經。
    • 為方中主藥,溫澀收斂,直達下焦固脫止血,兼吸附腸道濕濁,與枳殼之「行」形成「通澀並用」格局。

三、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以「祛風清濕、行澀並舉」為核心:

  • 攻邪層面:雷丸、椿皮清熱燥濕;天麻、皂莢祛風通絡;枳殼行氣導滯,使濕熱風邪不致壅滯。
  • 固澀層面:赤石脂、白及收斂止血,佐以皂莢、枳殼之辛散,防過澀留邪。
  • 整體協同:溫酒送服助藥力溫行,既散風邪,又引諸藥下行,標本兼顧,契合「腸風」風濕熱交織之病機。

結語
七妙散體現中醫「通澀並用」「風血同治」之巧思,針對腸風出血非單純止澀,而是結合祛風、燥濕、行氣,調暢氣機以復腸道正常功能,此為其「妙」之所在。

傳統服藥法


枳殼(生,去瓤)0.5兩,椿木皮0.5兩,雷丸0.5兩,天麻0.5兩,白及0.5兩,豬牙皂莢0.5兩,赤石脂1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空心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七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枳殼(生,去瓤)半兩,椿木皮半兩,雷丸半兩,天麻半兩,白及半兩,豬牙皂莢半兩,赤石脂1兩。 主治:腸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