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癬水

普癬水

PU XUAN SHU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腎經 22%
胃經 17%
肺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癬水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癢: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地榆能起到清熱涼血、止癢消腫的作用。
  2. 收斂生肌: 地榆富含鞣質,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因濕熱導致的皮膚損傷、潰瘍等症狀,地榆能起到收斂生肌、促進修復的效果。

總而言之,地榆在普癬水中起到清熱涼血、止癢消腫、收斂生肌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普癬水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藥性。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驅蟲、消腫、止癢等功效。對於皮膚癬症,苦楝子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長,消除炎症,緩解瘙癢。此外,苦楝子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去除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殺蟲、止癢止痛的效果。因此,苦楝子在普癬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癬症。

普癬水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如癬等。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因為斑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有效地驅邪解毒,並具有抗炎作用。斑蝥的成分中含有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進一步改善皮膚的健康狀況。

在中醫理論中,斑蝥被視為一種功能強大的藥材,能夠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對皮膚上的癬症有明顯的療效。此外,斑蝥的毒性成分在經過適當處理後,能夠用於小劑量的調配,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同時,它也可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通過協同作用增強其他藥材的效能。這些特性使得斑蝥成為普癬水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助於臨牀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普癬水」主治體癬、神經性皮炎、花斑癬,均屬皮膚瘙癢、脫屑、紅斑或苔癬樣變之疾。中醫歸因於「風濕蟲毒」蘊結肌表,或血熱風燥,鬱久化蟲。其「殺蟲止癢」之效,反映古人對癬症多與蟲邪相關的認知,以局部外用直攻病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苦楝子

    • 性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
    • 《本草綱目》載其「殺三蟲,治瘍癬」,其殺蟲之力源自川楝素等成分,可麻痹蟲體,對表皮真菌(如癬菌)有抑制效果。
  2. 川槿皮(木槿皮)

    • 性涼味甘苦,歸大腸、肝、脾經。
    • 《本草拾遺》言其「治腸風瀉血,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並炒用」,外用則擅長清熱解毒、殺蟲治癬。現代研究示其含鞣質、黃酮,對多種皮膚真菌具抑制作用。
  3. 生地榆

    • 性微寒,味苦酸,歸肝、大腸經。
    • 《神農本草經》載其「止汗止痛,除惡肉,療金瘡」,外用取其涼血收斂、消炎止血之效。針對癬症熱毒蘊膚所致的紅腫、滲液,能減滲出、促創面癒合。
  4. 斑蝥

    • 性熱味辛,有大毒,歸肝、胃、腎經。
    • 《本草綱目》謂其「主瘧瘻癰疽,蝕死肌,破石癃」,為強效攻毒蝕瘡藥。所含斑蝥素可刺激皮膚發泡,穿透表皮以殺蟲解毒,但需布包減緩其烈性。

配伍邏輯

  • 攻毒殺蟲:苦楝子、川槿皮協同抑制真菌;斑蝥強化穿透力,直搗蟲毒。
  • 涼血斂瘡:生地榆中和斑蝥之燥烈,防治局部過度刺激,並改善血熱鱗屑。
  • 酒精溶媒:提取有效成分,增強滲透,同時酒精自身具消毒作用。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與「清熱斂瘡」並用,針對「蟲毒鬱膚」與「血熱濕滯」之病機,外治注重速效與局部作用,符合傳統中藥「癬藥多燥烈」的用藥特色。

傳統服藥法


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95克,斑蝥1.5克(布包)。
殺蟲止癢。
將上列三藥打成粗末,裝入大口瓶中,加入75%酒精(或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二周後去滓備用。
外搽每日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普癬水,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榆50g,苦楝子50g,川槿皮95g,斑蝥1.5g(布包)。 主治:殺蟲止癢。主治:體癬,神經性皮炎,花斑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