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束散

收束散

SHOU S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7%
脾經 25%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2%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收束散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固澀止瀉: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澀止瀉的功效。收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下陷、久瀉不止等症,山藥的補脾益氣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固澀止瀉則能有效控制腹瀉,進一步提升療效。
  2. 滋陰潤燥,健脾益腎:山藥亦能滋陰潤燥,健脾益腎,對於因脾腎虧虛、氣陰兩虛導致的腹瀉,也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收束散中加入山藥,可以起到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滋陰補氣、固澀止瀉的效果。

收束散中包含蓮鬚,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收斂止血:蓮鬚味甘澀性涼,能收斂止血,對於因血熱妄行或外傷出血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清熱利濕:蓮鬚亦具清熱利濕之功效,能清解暑熱,利尿消腫,對於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收束散中加入蓮鬚,有助於加強收斂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收束散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益智仁具健脾益氣之效:收束散以止瀉為主,而脾胃虛弱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益智仁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固澀止瀉,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

二、益智仁可溫腎固精:收束散中常配伍具有溫腎固精作用的藥材,如肉桂、附子等。益智仁亦具溫腎固精之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固澀止瀉作用。

總體而言,益智仁在收束散中起着健脾益氣、溫腎固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收束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數而多」,即現代所稱之頻尿、尿量多或尿液難以固攝之症。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症狀多與「腎氣不固」或「脾腎兩虛」相關,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膀胱失約,故需補益固澀以收斂津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藥(1錢)

    •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 作用:補脾益腎,固攝下焦。山藥既能健脾以助水濕運化,又能益腎氣而固澀精微,從根本上調節水液代謝,減少尿液過度排泄。
  2. 蓮須(1錢)

    • 性味歸經:甘、澀,平,歸心、腎經。
    • 作用:清心固腎,澀精止遺。蓮須具收斂之性,能固攝下焦津液,直接改善小便頻數,尤其適用於腎氣不固或心腎不交所致之遺泄、尿頻。
  3. 益智仁(1錢)

    •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腎經。
    • 作用:溫脾腎,縮尿止遺。益智仁可溫暖下焦,增強腎氣之固攝能力,同時醒脾以助水穀精微的運化,避免水液直趨膀胱。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此方以「補澀並行」為核心:

  • 山藥益智仁協同補益脾腎,從源頭強化水液代謝功能;
  • 蓮須益智仁共奏固澀之效,直接減少尿液漏洩。三者合用,標本兼治,既能調理脾腎虛弱之本,又可收斂膀胱過度排泄之標。

四、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合「脾腎兩虛兼下元不固」之證,臨床可見:

  • 小便清長、頻數無痛;
  • 可能伴隨腰膝酸軟、食少乏力等脾腎不足之象;
  • 舌淡苔白,脈沉弱。

五、潛在加減思路
若寒象明顯(如四肢不溫),可稍佐肉桂以溫腎陽;若氣虛甚(如倦怠明顯),可加黃耆補氣升提,強化固攝之效。

總結
收束散通過健脾益腎、固澀下焦的配伍,針對「小便數多」之病機直接作用,體現中醫「虛則補之」、「散者收之」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山藥1錢,蓮須1錢,益智仁1錢。
上為末。
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澀固精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溫燥之性,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收束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三。 組成:山藥1錢,蓮須1錢,益智仁1錢。 主治:小便數而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