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娘子散中添加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二娘子散主要用於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滑石可有效清解濕熱,促進排尿,緩解症狀。
- 利水消腫: 滑石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緩解因溼熱導致的浮腫。二娘子散中加入滑石,可進一步增強其利水消腫作用,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二娘子散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白薇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吐血、鼻衄、尿血等,白薇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
- 利濕退黃,通淋止痛:白薇亦可利濕退黃,通淋止痛,對於因濕熱蘊結、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血等,白薇可起到利濕退黃、通淋止痛的作用。
因此,二娘子散中加入白薇,可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退黃、通淋止痛,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娘子散中包含斑蝥,乃因其性峻猛,具有破血逐瘀、消癥散結之功效。斑蝥雖毒性較大,但其毒性可通過炮製去除,且配合其他藥材使用,可發揮其藥效,而不致產生嚴重毒副作用。
二娘子散主治癥瘕積聚、瘀血阻滯等病症,斑蝥在此方劑中起到攻堅破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上述病症。然而,使用該方劑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二娘子散中包含蚯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蚯蚓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多種胺基酸、酶和微量元素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消腫止痛: 蚯蚓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炎症反應,減少腫痛。對於一些外傷或炎症引起的腫痛,如瘡瘍腫毒、乳腺炎等,可以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之,二娘子散中加入蚯蚓,主要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娘子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攻「諸癬」,泛指皮膚癬症,如乾癬、濕癬、風癬等。其效重在「除根」,強調對頑固癬症之拔治能力,尤以「年久者五次,新近者三次」為療程框架,顯見其針對慢性、反覆發作之癬疾設計,屬外治攻毒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殺蟲攻毒為核心
- 斑蝥、青娘子、紅娘子:三者皆為蟲類峻藥,性猛有毒,直搗病所。
- 斑蝥含斑蝥素,腐蝕力強,可破癬痂、殺蟲止癢。
- 青娘子(芫青)、紅娘子(樗雞)協同斑蝥,以毒攻毒,穿透皮表癬積。
- 鷹條(鷹類分泌物或骨骼研磨):傳統認為其性烈,助蟲藥透達病根,散風攻毒。
2. 燥濕斂瘡為基礎
- 川槿皮:苦寒燥濕,專治皮膚癬癢,現代驗證其抗真菌作用。
- 蚯蚓泥(地龍糞):性寒清熱,吸濕斂瘡,緩解蟲藥刺激。
- 滑石:質滑護膚,清熱滲濕,防潰爛滲液。
3. 清熱涼血為輔助
- 白薇:苦鹹寒,清血分伏熱,防蟲藥溫燥助火,兼治癬疾紅腫。
4. 劑型設計與增效
- 井花水調敷:取其清涼之性,協同藥物清熱;「厚敷」則增強藥力持續滲透。
- 分次療法:依病程久暫調整療程,反映對毒性累積之控制,避免過傷正氣。
推理功效與原理總結
此方以「蟲藥集群」為主導,藉其毒性直接殺滅癬蟲(真菌寄生蟲)、蝕腐壞死組織;輔以燥濕藥斷其濕濁環境,清熱藥防熱毒蘊結,形成「攻毒—除濕—涼血」三層次作用。峻猛之中兼顧護膚(滑石)、調血(白薇),體現「以偏糾偏」之外治思路,適用於體實邪盛之頑癬,非尋常輕症所宜。
傳統服藥法
川槿皮3錢,滑石3錢,白薇3錢,鷹條7分,斑蝥(去翅頭足)10個,蚯蚓泥(乾者)1錢7分,青娘子4個,紅娘於4個。
上為末。
井花水調,厚敷患處。年久者5次,新近者3次除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二娘子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川槿皮3錢,滑石3錢,白薇3錢,鷹條7分,斑蝥(去翅頭足)10個,蚯蚓泥(乾者)1錢7分,青娘子4個,紅娘子4個。 主治:諸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