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茸丸方劑中,包含「麋茸」而非「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功效差異: 麋茸與鹿茸皆為鹿科動物的角,但麋茸具有獨特的功效。傳統醫學認為,麋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陽補腎、強筋壯骨之效,尤擅治虛寒性腰膝痠痛、陽痿早洩等症。鹿茸則偏於補益精血,較少用於溫陽補腎。
- 藥材來源: 麋茸來源於麋鹿,又稱「四不像」,是一種珍稀動物,其藥材較鹿茸更為稀少,因此在古代醫藥文獻中,常以「麋茸」作為珍貴的藥材選擇,並專注於其獨特的功效。
總而言之,梅茸丸方劑使用「麋茸」,正是因為其溫陽補腎的功效更能針對病症,且藥材來源的珍貴性也反映了其在方劑中的重要地位。
梅茸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 鹿茸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髓、強筋骨之效。梅茸丸常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血不足等症狀,而鹿茸的補腎壯陽功效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 填精益髓: 鹿茸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磷脂等營養物質,能填精益髓,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改善腎虛導致的各種症狀。梅茸丸中加入鹿茸,可以更有效地治療腎虛,同時提升患者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茸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梅茸丸主「下血不止」,即因氣血虧損(尤以酒色過度所致)導致的長期便血或尿血。其核心病機為陰陽兩虛、氣不固血,故以補益陰陽、固攝止血為治法。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材分析
麋茸、鹿茸(等分):
- 二茸皆屬血肉有情之品,麋茸偏補陰血,鹿茸偏助陽氣,合用則陰陽並補。
- 傳統認為「茸」類能固精血、強筋骨,其溫補之性可提振下元虛衰,改善氣不攝血之證。
- 以酥油炙製,增強溫補效能,兼緩其燥性。
烏梅肉:
- 酸澀收斂,直接斂血止漏,針對「下血不止」之標症。
- 熟烏梅緩和酸性,避免過澀傷胃,同時與茸類協同固攝。
- 烏梅亦能生津,稍制茸類溫燥之性。
熟麵糊為丸:
- 利用穀氣顧護脾胃,輔助藥力吸收,符合「養氣固本」之治則。
2. 配伍邏輯
- 補攝並行:以雙茸補益陰陽根本,烏梅收斂止血治標,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茸類溫動生發,烏梅靜斂固守,使補而不散、收而不滯。
- 藥勢導向:米飲送服,取其甘平入脾,助中焦升提氣血,強化固攝。
3. 治療原理推論
- 氣血互根:方中未直接用補氣藥(如人參),而借茸類提振腎中元氣(先天之氣),間接固攝後天氣血。
- 從腎論治:下血日久多責之腎失封藏,雙茸直補腎精,佐烏梅「酸入肝」以調暢血室,符合「肝腎同源」理論。
- 禁忌考量:原文強調「不可服黃連」,因苦寒伐胃,反礙氣血生化,進一步印證本方正治「虛損性出血」之特性。
延伸思考
若加附子,可增強鹿茸溫陽之力,適用於陽虛更甚者;然須注意烏梅比例,以防辛熱太過。全方體現「以補為固」的止血思路,迥異於苦寒直折或炭藥止澀之法,反映古代對慢性失血重調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麋茸(真好者)、鹿茸(有血者)各等分。
補陰陽不足。
上用酥炙,為細末,用煮熟烏梅取肉研令爛,入熟面糊少許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米飲湯送下,1日2-3次。
大凡男子便血皆是酒色損耗氣血之過,若用他藥而不治其源,必未能速效,要當先養其氣,氣固則血自不下,須久服此,或要加附子亦不妨,但不可服黃連等,恐損動脾胃,愈無益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茸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麋茸(真好者)、鹿茸(有血者)各等分。 主治:補陰陽不足。主治:下血不止。
梅茸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烏梅肉(用新瓦熨乾)、鹿茸(火爁去毛,酥炙)、雞爪黃連(去須,用米醋1盞炙乾)各等分。 主治:腸風臟毒,經年下血不止者。
梅茸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八。 組成: 梅茸丸(《朱氏集驗方》卷八。)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八。組成:鹿茸3兩(爁去毛,酒浸1宿,炙),烏梅肉1兩(用肥者),沉香3錢,當歸2兩,鍾乳粉半兩。主治:補肝腎,斂肝氣。 。 主治:補肝腎,斂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