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黃連散
GUAN ZHONG HUANG L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醫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管仲黃連散的組成中包含「管仲」,主要基於其燥濕止癢之效。
管仲性溫,味辛,入肺經。其辛溫燥濕之性,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並止癢止痛。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皮膚瘙癢、丘疹、濕疹等症狀,管仲可起到清熱除濕、止癢止痛的作用。
此外,管仲還具有解毒之效,可輔助黃連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治療濕熱毒邪侵犯的目的。
管仲黃連散以黃連為主要藥材,乃因其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連苦寒入心、胃經,能清心火、瀉胃火,對於心煩、口渴、舌苔黃膩、胃痛腹脹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黃連亦具燥濕止瀉之效,可治療濕熱瀉痢、腹痛腹瀉等。
因此,管仲黃連散中使用黃連,旨在利用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藥性,治療相關疾病。
管仲黃連散中加入山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山豆根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方中黃連、黃芩等藥物相配伍,加強清熱解毒功效,針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療效。
-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 山豆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能清熱解毒,利咽開音,對於因風熱上襲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合,能更好地達到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管仲黃連散】的傳統古代功效及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書明確記載此方主治「水氣」,然「水氣」一詞在中醫理論中涵義廣泛,可泛指水濕停滯、水腫或濕熱上泛所致的病症。結合其用法為「熬湯漱之」的局部外治法,推測此方所治「水氣」應側重於口腔、咽喉或頭面部的濕熱壅滯,可能表現為:
- 口腔黏膜水腫、糜爛
- 咽喉腫痛伴黏稠分泌物
- 牙齦浮脹滲液等濕熱上蒸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四味藥皆屬苦寒清熱之品,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核心,其配伍邏輯如下:
君藥: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胃經,為清熱燥濕要藥。
- 直接清解上焦濕熱,針對濕熱腐蝕黏膜之病機。
臣藥:山豆根、板蘭根
- 山豆根:苦寒,專入肺胃,長於利咽消腫,善治熱毒熾盛之咽喉腫痛。
- 板蘭根: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現代多用於抗病毒,古代亦用於熱毒斑疹、口瘡。
- 二者協同黃連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咽喉、口腔局部的熱毒蘊結。
佐藥:管仲(貫眾)
- 苦微寒,歸肝、胃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殺蟲。
- 在本方中可能發揮兩方面作用:
- 輔助清解上焦熱毒
- 利用其殺蟲特性,處理濕熱蘊久可能伴生的寄生蟲或黴菌感染(如古代「水氣」可能包含此類病因)。
三、外治法的治療原理
以「漱口」給藥,體現中醫「就近祛邪」思維:
- 苦寒藥液直接作用於口腔、咽喉黏膜,局部清熱燥濕。
- 反覆含漱使藥力持續滲透,促進黏膜修復,減少滲出。
- 避開苦寒藥內服可能傷胃的缺點,專攻局部實熱。
四、與原書配伍的戰略意義
原方提示先內服「八寶散」「燒青丸」五日後再用本方,可推測:
- 前期(內服階段):以八寶散調理臟腑氣血,燒青丸(推測含青黛等)清瀉內在熱毒,為治本之策。
- 後期(漱口階段):待內熱減緩,轉用本方局部清潔殘餘濕熱,標本兼顧,防止病情反覆。
總結:此方為典型的局部清熱解毒劑,通過苦寒藥物協同作用,針對濕熱上攻口腔咽喉的「水氣」證,體現中醫「外治祛邪」的實用思路。
傳統服藥法
管仲、黃連、板蘭根、山豆根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大盞,熬湯漱之5-7次。
原書治上症,先用八寶散水煎,送服燒青丸五日後,再用本方漱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管仲黃連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醫林方》。 組成:管仲、黃連、闆蘭根、山豆根各等分。 主治:水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