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伽陀藥中包含茜草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茜草根性味苦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阿伽陀藥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茜草根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二、清熱解毒:茜草根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阿伽陀藥在一些配方中也可能包含清熱解毒的功效,茜草根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效果,提升療效。
阿伽陀藥中含有鬱金,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疏肝理氣:鬱金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阿伽陀藥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等症,而鬱金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活血化瘀:鬱金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利於消腫止痛。阿伽陀藥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與鬱金相輔相成,增強其治療效果。
阿伽陀藥中包含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驅除寒濕: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消食化積等功效。對於寒邪入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胡椒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阿伽陀藥中包含多種藥材,胡椒的加入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顯著。例如,胡椒可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的發揮。
總之,胡椒在阿伽陀藥中起到溫中散寒、驅除寒濕,以及增強藥效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 阿伽陀藥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古載主治「諸種病」,尤其針對「先吐血,後嗽血」的出血症狀,具有止血、清熱、斂傷之效。其命名「阿伽陀」(梵文Agada)源自印度醫學,意為「解毒、普治萬病」,反映古代對其廣泛應用的期待。「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一說,顯見其被視為調理體質、扶正祛邪的養生方劑,可能用於血熱妄行或內傷出血後的調理。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性味歸經
- 紫檀(5兩):
性涼微咸,歸肝、心經。古藉記載能「散瘀止血,清熱解毒」,適用於血熱吐血、金瘡出血。其涼血作用可制約血熱上沖之證。 - 小柏(5兩,疑為小檗或黃柏):
若為黃柏,則性寒苦,歸腎、膀胱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尤其擅清下焦濕熱與血分伏熱,輔助紫檀涼血止血。 - 茜根(5兩):
性寒味苦,歸肝經,為傳統止血要藥,能「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既可治吐血衄血,又能防血止留瘀,符合「先吐血後嗽血」的動態病機。 - 鬱金(5兩):
辛散苦泄,性寒入肝膽心經,既能涼血破瘀,又可疏肝解鬱,針對氣滯血瘀化熱之出血,兼顧情緒因素對氣血的影響。 - 胡椒(5兩):
辛熱歸胃、大腸經,在此方中為反佐之藥,一則防寒涼藥傷胃,二則溫通脈絡,助他藥行散瘀滯,避免過度收澀導致瘀留。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涼血止血為主,佐以行散:
紫檀、茜根、小柏協同清熱涼血,直接針對血熱妄行之吐血;鬱金活血解鬱,防止血止留瘀;胡椒溫通反佐,使全方寒而不凝。 - 標本兼顧:
止血治標(吐血、嗽血)的同時,清血分熱毒(小柏、紫檀)以治本,鬱金疏肝調氣,間接改善氣機逆亂導致的出血。 - 劑型設計意圖:
「水磨而用」便於急症時快速取效,丸劑陰乾則利於久存,符合「久服」之養生需求,推測可能用於慢性出血或體質偏熱者的長期調理。
3. 可能擴展功效
從藥物組合推測,除主治血證外,或可延伸應用於:
- 肝鬱化熱兼見出血(如情緒壓力引發的吐血)。
- 血熱兼輕度瘀滯(如婦人崩漏色暗夾塊)。
- 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瘡瘍(小柏、紫檀清熱解毒)。
三、總結
阿伽陀藥以涼血止血為核心,結合行氣化瘀與溫通反佐,體現「寒熱並用、動靜結合」的配伍智慧,尤其適合血熱夾瘀或氣鬱化火的出血病證。其「諸病皆治」之說,可能源於熱清血寧則百脈得安,然實際應用仍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紫檀5兩,小柏5兩,茜根5兩,鬱金5兩,胡椒5兩。
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
上為末,水和,入臼中,更搗一萬杵為丸,陰乾。
用時,以水磨而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伽陀藥,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一。 組成:紫檀5兩,小柏5兩,茜根5兩,鬱金5兩,胡椒5兩。 主治: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主治:諸種病。先吐血,後嗽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