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榆油膏
DI YU Y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油膏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 涼血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潰瘍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生肌斂瘡:地榆除了止血外,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地榆油膏中加入地榆,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加速傷口恢復。
因此,地榆在中藥方劑地榆油膏中起到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重要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地榆油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外用膏劑,其中包含了冰片這一成分。冰片,亦稱為冰硼砂,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清香味道能夠有效舒緩痛感,並且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加強膏劑的吸收效果。冰片中的揮發性成分在皮膚上形成一種輕微的涼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減輕炎症和改善局部的微環境。對於地榆油膏的效果來說,冰片不僅增強了其療效,還有助於提升用藥的舒適度。尤其在針對皮膚損傷或炎症的療程中,冰片的加入可起到搭配地榆的清熱解毒效果,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綜合來看,冰片作為地榆油膏的組成成分,無疑增強了產品的整體功效和使用體驗,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價值。
地榆油膏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潤滑性: 麻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使藥膏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促進藥物的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藥效性: 麻油本身具有止痛消腫、生肌止癢等功效,與地榆等藥材搭配使用,可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麻油的溫和性也使其適合用於外用藥膏,不易刺激皮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油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胎火丹毒」,屬中醫外科病證,多見於嬰兒,因母體胎火蘊熱或外感熱毒,發於肌膚所致。臨床表現為皮膚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伴水泡、滲液,類似現代醫學的「嬰兒濕疹」「尿布疹」或「感染性皮炎」。古代醫家以清熱涼血、解毒斂瘡為治法,地榆油膏外用,取其局部消炎、收斂之效,緩解熱毒熾盛之皮膚症狀。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地榆粉(君藥)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 地榆含鞣質、皂苷等成分,具收斂作用,能減少滲出、促進創面癒合;其抗菌抗炎效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皮膚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契合「丹毒」熱毒病機。
冰片(臣藥)
- 性辛涼,通竅散鬱火,外用清熱止痛、防腐生肌。
- 冰片揮發性強,能穿透皮膚屏障,增強局部藥物吸收;其鎮痛與輕微麻醉作用可緩解患處灼痛感,輔助地榆清解熱毒。
麻油(佐使藥)
- 甘涼潤燥,兼具賦形與藥用價值。
- 麻油作為基質,能軟化痂皮、滋潤皮膚,避免乾裂;其脂溶性特性有助地榆、冰片成分釋放,並形成油性保護層,隔離外界刺激。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收斂止痛為輔」為核心:
- 協同增效:地榆涼血斂瘡為基礎,冰片辛散助藥力透達,麻油潤護防地榆過於收澀,三者共奏清熱不傷正、斂瘡不滯邪之效。
- 現代機理推論:此方可能通過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炎症反應(地榆)、調節痛覺傳導(冰片)及修復皮膚屏障(麻油),達到治療目的。
適應症擴展思考
依其組成特性,除胎火丹毒外,或可應用於輕度燙傷、濕疹糜爛期等屬「血熱毒蘊」之證,但須遵循中醫辨證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地榆粉31克,冰片2克,麻油60毫升。
調膏。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活血作用,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油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地榆粉31g,冰片2g,麻油60ml。 主治:胎火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