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靈丹

五靈丹

WU LI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大腸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1%
腎經 5%
心經 5%
膽經 5%
脾經 5%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靈丹方劑中使用蓮房,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藥性。

蓮房,即蓮蓬,味甘、澀,性涼,入心、脾、腎經。其清熱利濕之效,能有效緩解暑熱所致的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涼血止血的作用則可治療熱毒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

此外,蓮房還能清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煩失眠等症狀。因此,在五靈丹方劑中,蓮房的加入,可起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清心安神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五靈丹中包含血餘炭,主要是因為血餘炭具有以下特性:

  1. 活血化瘀: 血餘炭源自動物血,經燒製後,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五靈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餘炭的活血化瘀作用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2. 止血生肌: 血餘炭除了活血化瘀,還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能夠收斂傷口,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五靈丹在治療外傷時,血餘炭的止血生肌作用能夠加速傷口的癒合。

血餘炭的加入,使五靈丹的功效更加全面,能夠更有效地治療多種疾病。

五靈丹方劑中加入棕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棕櫚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五靈丹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棕櫚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效果。

2. 清熱解毒: 棕櫚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五靈丹常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症,棕櫚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力,促進病竈消退。

五靈丹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五靈丹本身也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加入側柏葉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更好地化解病邪。

二、 止血生肌: 側柏葉還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五靈丹中也含有其他止血生肌的藥材,加入側柏葉可增強其止血生肌之力,加速傷口癒合。

五靈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五靈丹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黃芩可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濕熱症狀。
  2. 瀉火降逆: 黃芩能降火,特別是心火、肺火,五靈丹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柴胡、黃連等,用於治療熱邪上炎、心煩氣躁、失眠多夢等症狀,黃芩有助於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靈丹之傳統功效主治為「婦人經水重來」,即女子月經週期異常、經血非時而下或經量過多之症。此症多與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或濕熱瘀阻有關,而五靈丹之組方設計與用藥邏輯,體現以下治療原理:


一、組方邏輯與藥效推理

  1. 土茯苓(主藥重用)

    • 每日劑量均為6兩,為全方核心。土茯苓性甘淡平,傳統用於清熱解毒、除濕通絡,尤擅解濕熱毒邪。於婦科中,濕熱下注常致經血淋漓不淨,此藥能滲利濕濁,間接固攝經血。
    • 其「通利關節」之效,或對應古人認為「經絡瘀滯」導致經亂的觀念,透過祛濕以調暢氣血。
  2. 麥門冬(劑量遞減)

    • 首日1錢,次日5分,第三日2分5釐,漸減其量。麥冬甘微寒,滋陰潤肺、清心除煩,可能用以制衡土茯苓滲利過度而耗陰,兼治陰虛內熱所致經血妄行。
    • 隨療程減量,反映「先養陰後祛邪」之思路,避免長期滋膩礙濕。
  3. 蓖麻、杏仁、白果(協同祛邪)

    • 蓖麻肉:辛平有毒,古方外用多拔毒,內服則「通竅逐水」,或取其攻逐濕濁之力,然劑量極小(首日1錢→末劑2分5釐),意在輕觸病所而不傷正。
    • 杏仁:苦微溫,宣肺降氣,肺主一身之氣,氣行則血行,可能有助調節氣機以止經亂。
    • 白果:甘苦澀平,斂肺澀腸,其收澀之性或用於止經血過泄,與土茯苓之通利形成「通澀並用」之法。

二、治療原理推論

  1. 祛濕清熱為主,標本兼顧
    全方以土茯苓為主導,結合蓖麻、杏仁宣通濕滯,推測所治「經水重來」屬濕熱瘀阻型。濕熱膠結胞宮,血不歸經則經亂,故重用祛濕解毒以治本;佐以麥冬防燥、白果斂血,兼顧其標。

  2. 劑量漸變與週期用藥
    三方逐日減輕輔藥(麥冬、蓖麻等)劑量,保留土茯苓常量,可能反映「先祛邪後調氣」的階段性治療:首日重攻邪,後漸轉柔和,避免祛濕傷陰。週而復始用藥,意在持續清除濕熱餘邪。

  3. 食療配合(爛豬肉)
    要求「多吃爛豬肉」補益氣血,助生肌肉。此舉或針對長期經血失養致氣血虛弱,以血肉有情之品滋養,符合古人「祛邪勿忘扶正」之理。


三、潛在方義特點

  • 通澀並行:土茯苓、蓖麻通利,配伍白果收澀,形成「通不留瘀、澀不滯邪」之結構。
  • 肺脾同調:杏仁宣肺氣,土茯苓健脾胃,反映「調氣以和血」之思維,肺脾氣機通暢則經血自安。
  • 毒藥輕投:蓖麻雖有毒,然量極微,或借其峻烈之性激發藥勢,此為古人「以毒攻毒」之妙用。

此方體現「濕去則血自安」的治法,通過分階段用藥與飲食調養結合,針對濕熱夾雜之經亂證候。

傳統服藥法


第1日:土茯苓6兩,麥門冬(去心)1錢,蓖麻肉(打碎)1錢,杏仁(去皮尖)1錢,白果肉(打碎)7個;第2日:土茯苓6兩,蓖麻5分,杏仁5分,白果5個,門冬5分;第3日:土茯苓6兩,門冬2分5釐,蓖麻2分5釐,杏仁2分5釐,白果3個。
上每帖用水3-4碗,煎退一半約2碗,盡1日飲之。以三方周而復始,瘡愈為度。
每日多吃爛豬肉,以助生長肌肉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靈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五靈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五靈丹, 出處:《女科旨要》卷四。 組成:蓮房、人發、棕擱、柏葉(各燒灰存性)、黃芩各等分。 主治:婦人經水重來。

五靈丹,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第1日:土茯苓6兩,麥門冬(去心)1錢,蓖麻肉(打碎)1錢,杏仁(去皮尖)1錢,白果肉(打碎)7個;第2日:土茯苓6兩,蓖麻5分,杏仁5分,白果5個,門冬5分;第3日:土茯苓6兩,門冬2分5厘,蓖麻2分5厘,杏仁2分5厘,白果3個。 主治:楊梅結毒,不問上下久近,臭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