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明散

還明散

HAI M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肺經 18%
腎經 18%
心經 10%
膽經 8%
膀胱經 8%
脾經 8%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還明散中加入決明子,乃因其具有清肝明目之效,與方劑主治肝經風熱上擾,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相契合。

決明子性寒,味苦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陽、明目之功效。其能疏散肝經鬱熱,清利目竅,改善因肝熱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故還明散中加入決明子,可加強方劑清熱明目之效,有助於患者眼疾的康復。

還明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肝明目:白蒺藜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之效,可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還明散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畏光等症,白蒺藜的清肝明目之效可有效緩解眼部炎症,改善視力。

二、疏肝解鬱:白蒺藜亦可疏肝解鬱,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易怒等症狀。還明散中常搭配其他疏肝解鬱的藥物,如柴胡、香附等,白蒺藜的加入可增強疏肝解鬱功效,使藥效更佳。

還明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還明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症,防風可疏散風寒,止痛止癢,改善眼部不適。
  2. 引藥上行,透達眼竅: 防風辛散之性,可以引藥上行,透達眼竅,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眼部。還明散中其他藥物,如菊花、決明子等,也需通過防風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清熱明目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還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本方專治「小兒目病」,古代醫籍中「目病」泛指眼部疾患,可能包括目赤腫痛、視物昏矇、翳障遮睛等症候。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熱或痰濕上擾清竅,此方以攻逐瘀血、清熱散結為核心,推測適應症當屬血瘀夾熱痰瘀互結所致之眼疾,如眼瞼紅腫、睛生翳膜等實證表現。


組成藥物邏輯分析

1. 蚛粟子(196枚,並皮用)

  • 推測基原:蚛粟子可能為「蛀蝕過的粟米」或「蟲蛀後存留之藥用種子」,古代認為蟲蛀之物具通竅散結之性,或借蟲蝕之氣以破滯消積。其皮富含纖維,助通利之效。
  • 作用:或能疏風散熱、輕宣上焦,針對小兒眼疾伴隨的風熱或痰滯。

2. 甘草(炙,銼,2兩)

  • 緩急調和:炙甘草甘緩和中,既能制約方中水蛭、虻蟲之峻烈,又能護胃防傷正,符合小兒用藥「攻邪不傷正」原則。

3. 水蛭(炒,2兩)、虻蟲(120枚,去翅足)

  • 蟲藥破血逐瘀:水蛭、虻蟲為經典活血破血藥對,擅入血分,攻逐眼部瘀血宿疾。此二藥用量較重,顯示主治眼疾與血瘀絡阻密切相關(如目絡瘀滯所致翳障、赤絲虯脈)。
  • 炒製減毒:水蛭炒後緩其峻性,虻蟲去翅足減燥烈,適應小兒體質。

4. 白芷(5兩)

  • 升散風熱:白芷辛溫上行,善治頭面風邪,可引藥上行至目,兼化濕濁。若眼病因風熱夾濕(如眵多黏膩、瞼弦赤爛),白芷能散邪止淚。
  • 止痛消腫:針對目赤腫痛症狀。

5. 烏梅(去核,5兩)

  • 酸收斂瘡:烏梅酸斂,傳統用於「蝕惡肉、消胬翳」,可能抑制眼部異常增生(如角膜翳、胬肉攀睛)。
  • 生津防燥:佐制蟲藥之燥,避免傷陰。

6. 熱酒送服

  • 酒行藥勢:酒性溫通,助藥物上行頭目,增強活血散瘀之效。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蟲藥破血為主、風藥升散為輔,佐以酸收甘緩,體現「攻瘀散結、清熱祛風」的治療思路:

  1. 攻逐血瘀:水蛭、虻蟲直入血分,破除目中瘀血積滯,改善血絡不通所致的紅腫翳障。
  2. 散風清熱:白芷、蚛粟子疏散頭面風熱,化解外邪誘因。
  3. 斂瘡生肌:烏梅酸收,可能促進眼部糜爛或翳膜修復。
  4. 調和藥性:甘草、烏梅緩和蟲藥峻烈,熱酒助藥力而防滯。

適應症推論

  • 實證眼疾:如小兒痘疹後目生翳膜、外傷瘀血留睛、風熱夾瘀之急性結膜炎等。
  • 禁忌推測:若眼病屬虛證(如肝腎不足之視物昏花)則非所宜。

此方體現古代「以通為補、以攻代養」的治療策略,針對小兒病機單純、易實少虛的特點,集中藥力攻逐邪實。

傳統服藥法


蚛粟子196枚(並皮用),甘草(炙,銼)2兩,水蛭(揀細者,炒)2兩,虻蟲120枚(去翅足),白芷5兩,烏梅(去核)5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匕,食後熱酒調下,續更飲酒半盞壓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還明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六。 組成:草決明(炒)2錢,白蒺藜(炒,去刺)4錢,防風2錢。 主治:小兒目病。

還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蚛粟子196枚(并皮用),甘草(炙,銼)2兩,水蛭(揀細者,炒)2兩,虻蟲120枚(去翅足),白芷5兩,烏梅(去核)5兩。 主治:眼生翳暈,昏暗隱澀,瘀肉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