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退散

七退散

QI T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退散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人指甲。根據中醫理論,人指甲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破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七退散的應用上,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來治療因瘀血所導致的各種病證,例如跌打損傷後的瘀血不散、關節疼痛等。人指甲在方劑中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去除體內的瘀滯;另一方面,對於久病體虛者來說,還能起到一定的滋補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觀點對人指甲作為藥用材料持保留態度,因此,在使用含有人指甲的方劑時應謹慎,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健康風險。此外,由於道德和衛生等方面的考量,現代中醫臨床已經很少使用人指甲,通常會尋找其他功效相似的替代品。

七退散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風止癢: 蟬蛻性涼,味甘,入肺、肝經。其具清熱解毒、疏風止癢之效,能有效治療因風熱毒邪入侵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
  2. 散瘀消腫,生肌止痛: 蟬蛻亦有散瘀消腫、生肌止痛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皮膚損傷。

總之,七退散方劑中使用蟬蛻,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疏風止癢、散瘀消腫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症的最佳效果。

七退散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定驚解痙的功效。

七退散主治熱毒熾盛、神昏譫妄、驚厥抽搐等症,而羚羊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功效,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抑制熱毒的蔓延,同時還可起到鎮靜安神、止痛止痙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退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七退散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主要功效是治療「痘瘡後,眼生翳」,即天花(痘瘡)痊癒後引發的眼部翳膜病變。這種併發症在古代較為常見,由於痘毒未清或餘熱上攻於目,導致角膜渾濁、視物不清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特點

此方主要選用七種動物性藥材(「七退」之名可能源於此),且多為動物表皮、角爪等角質化組織:

  • 雞翁腳粗黃皮:雄雞腳底厚皮,可能取其堅韌特性引藥入皮表
  • 鵝腳黃皮:鵝掌角質層,與雞腳黃皮相類
  • 抱雞子殼:孵卵母雞所用蛋殼,富含礦物質
  • 人指爪:人指甲,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
  • 蟬蛻:蟬的蛻皮,具疏風散熱、退翳明目功效
  • 羚羊角:清肝明目,傳統用於熱毒上攻目疾
  • 豬後腳懸爪:不著地的豬爪,取其清潔純淨之意

組方邏輯推理

  1. 同類相求原理:多使用動物表皮、爪角類藥材,中醫理論認為此類藥材能「以皮走皮」,特別適合治療皮膚、黏膜病變。
  2. 退翳明目作用:蟬蛻、羚羊角均有傳統退翳功效,配合其它角質類藥物形成協同作用。
  3. 引經報使:用羌活湯調服,因羌活能引藥上行頭目,增強藥物作用部位選擇性。
  4. 清理餘毒:痘後眼翳多因餘毒未清,動物角質類藥物被認為具有吸附、清除殘留毒素的作用。

可能的治療原理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

  1. 角質類藥物可能含有角蛋白、礦物質等成分,對受損角膜組織有修復作用。
  2. 蟬蛻、羚羊角具有抗炎效果,可減輕眼部炎症反應。
  3. 組合物焙乾後細末可能形成物理性吸附作用,幫助清除眼部異常分泌物。
  4. 傳統認為這種「退」法不僅是「消退」之意,還包含「蛻變」概念,可能刺激組織再生。

此方體現了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通過動物蛻變組織促進人體病理產物「蛻退」,達到明目退翳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雞翁腳粗黃皮、鵝腳黃皮、抱雞子殼、人指爪、蟬蛻、羚羊角、豬後腳懸爪(不點地者)。
上焙乾或日乾,為細末。
煎羌活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適用於痘瘡後,眼生翳的患者。
  • 本方中的人指甲、蟬蛻、羚羊角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退散, 出處:《醫方類聚》二六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雞翁腳粗黃皮、鵝腳黃皮、抱雞子殼、人指爪、蟬蛻、羚羊角、豬後腳懸爪(不點地者)。 主治:痘瘡後,眼生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