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活龜丸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潛陽: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清熱解毒之功效。活龜丸以龜板為君藥,可有效治療陰虛火旺、陽亢上擾所致的頭昏眼花、耳鳴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固本培元:龜板富含膠原蛋白、蛋白質、鈣、磷等營養成分,能補益腎精、強健筋骨,對於體虛乏力、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活龜丸以龜板為君藥,可起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的作用。
活龜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心火熾盛、胃火上炎、腸熱便溏等症狀。活龜丸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黃連可清降虛火,防止虛火妄動,有助於改善上述症狀。
此外,黃連亦具備燥濕止痢的作用,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脾胃虛寒、泄瀉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活龜丸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活龜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氣滯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當歸尾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下行:當歸尾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下運行,更好地作用於下焦,達到治療血瘀氣滯的功效。活龜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丹參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當歸尾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引導這些藥物向下運行,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龜丸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活龜丸》主治「腸風、痔漏」,此二者皆屬下焦濕熱或氣血失調所致之疾。
- 腸風:指便血鮮紅、肛門灼痛,多因風熱或濕熱鬱結大腸,損傷血絡。
- 痔漏:即痔瘡久治不癒,形成瘻管,常因氣滯血瘀、濕熱下注,腐肉成膿所致。
此方以「扶衰益弱,補陰壯陽」為綱,既能滋陰清熱以止血,又能溫通氣血以生肌,契合腸風痔漏兼見虛損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烏龜肉與龜殼
- 烏龜肉:甘鹹性溫,傳統視為滋陰潛陽、補腎益精之品。此方以泥狀熟肉為基,取其「血肉有情」之性,補益下焦精血,助生肌斂瘡。
- 龜殼炙用:塗牛骨髓反覆炙烤,轉為酥脆。龜殼本具滋陰潛陽、固攝止血之效,牛骨髓則能潤燥補髓,二者相合,強化補益精血、修復瘡瘍之功。
2. 黃連(九蒸九曬)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為治濕熱痢疾、痔瘡腫痛要藥。經「九蒸九曬」炮製後,寒性稍緩,兼顧久病體虛者脾胃,專清大腸濕熱而不傷正。
3. 歸尾
- 歸尾專於活血散瘀,通絡止痛。與龜肉之補、黃連之清相配,既能行血以防龜肉甘膩滯邪,又能協助消散痔漏瘀血。
三、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結構體現「攻補兼施」:
- 補虛:烏龜肉與殼填精補血,針對久病體弱、下元虧虛。
- 清熱:黃連直折腸道濕熱,解決出血腫痛之標。
- 活血:歸尾疏通血絡,改善局部瘀滯。
全方以「補陰血、清濕熱、通瘀滯」為核心,使正氣充而邪熱退,瘀血化而新血生,故能緩解腸風下血及痔漏潰瘍。
四、推理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外,從組成推測,本方或可應用於:
- 久病陰虛兼濕熱之瘡瘍不癒。
- 腎精不足伴隨下焦濕熱之遺精、淋濁。
然須基於「虛實夾雜、濕熱與血瘀並存」之證候。
傳統服藥法
江湖大烏龜1個(先用柴火燒熱地,以罩蓋龜,地熱逼出臭屁,待屁盡,以稈繩通身包縛,外用黃泥封固,炭火中煨熟,撈起剝淨,取肉研如泥,其殼用牛骨髓塗炙5-7次,沁透酥乾,為末),黃連1兩(9蒸9曬),歸尾3錢3分。
扶衰益弱,補陰壯陽。
上為末,和前龜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5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活龜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江湖大烏龜1個(先用柴火燒熱地,以罩蓋龜,地熱逼出臭屁,待屁盡,以稈繩通身包縛,外用黃泥封固,炭火中煨熟,撈起剝淨,取肉研如泥,其殼用牛骨髓塗炙5-7次,沁透酥乾,爲末),黃連1兩(9蒸9曬),歸尾3錢3分。 主治:扶衰益弱,補陰壯陽。主治:腸風,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