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枝虎杖湯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桑枝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之效。對於風熱之邪侵犯肌表,引起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桑枝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 通絡止痛:桑枝兼具通絡止痛的功效,能舒筋活絡,緩解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虎杖則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見長,與桑枝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通絡止痛的功效。
因此,桑枝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表,更能通絡止痛,與虎杖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桑枝虎杖湯中加入虎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虎杖味苦寒,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虎杖能夠有效清除濕熱,促進排泄,達到清熱利濕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虎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桑枝虎杖湯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虎杖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桑枝虎杖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兩大原因:
- 緩和藥性:桑枝性寒,虎杖性涼,兩者皆具清熱解毒之效,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傷及脾胃。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氣、和胃健脾的作用,能緩解桑枝虎杖湯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 增強療效:大棗甘溫,能調和藥性,促進藥物吸收,並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與桑枝虎杖湯合用,能增強藥效,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枝虎杖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濕病,四肢麻木,筋骨痠痛」,關鍵在於「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傳統中醫認為,風濕痺症多因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導致肢體關節痠痛、麻木不仁。此方以祛風除濕藥為主,兼顧活血通絡,適用於風濕偏重於「痺阻經絡」之證,症狀特點為肢體沉重、疼痛固定或遊走不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桑枝(君藥)
- 性味苦平,歸肝經,擅長「祛風濕、利關節」。
- 為上肢引經藥,尤其針對肩臂痠痛、經絡不通,能橫走肢節,疏通氣血。
虎杖根(臣藥)
- 性微寒,味微苦,功能「祛風利濕、散瘀止痛」。
- 其活血化瘀之效,可助桑枝化解經絡中瘀滯,針對風濕日久化熱或伴有瘀血者尤宜。
金雀根(佐藥)
- 又名「錦雞兒根」,性平味甘微苦,具「祛風濕、強筋骨」之效。
- 補瀉兼施,既能助桑枝祛邪,又能滋養氣血,防風藥燥烈傷正。
臭梧桐根(佐藥)
- 性涼味苦辛,長於「祛風除濕、降血壓」。
- 與桑枝協同,一偏上行(桑枝),一偏下行(臭梧桐),調和全身氣血運行。
棗(使藥)
- 甘溫補中,調和諸藥,緩和虎杖、臭梧桐之偏性,兼顧脾胃氣血生化之源。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通」為核心:
- 祛風濕以通痺:桑枝、臭梧桐根發散風濕,虎杖根清利濕熱,合用解決痺證基礎病機。
- 活血以通絡:虎杖、金雀根兼具活血之功,針對「久病入絡」之瘀血阻滯。
- 標本兼顧:金雀根、大棗扶正,防風藥過燥;桑枝、臭梧桐一升一降,調暢氣機通路。
總結
桑枝虎杖湯為風濕痺證的經典組合,尤其適用於風濕初起或慢性痺痛偏實證者。其立方邏輯體現「祛邪不傷正,通絡不忘補」的原則,通過多層次疏通經絡氣血,達到緩解麻木疼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桑枝15-30克,虎杖根9-15克,金雀根15-30克,臭梧桐根15-30克,棗10只。
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通利水道作用,體虛水腫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痺四肢肌膚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桑枝虎杖湯, 出處:《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組成:桑枝15-30g,虎杖根9-15g,金雀根15-30g,臭梧桐根15-30g,棗10隻。 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主治:風濕病,四肢麻木,筋骨痠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