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散

風化散

FENG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30%
胃經 9%
心經 9%
肺經 9%
腎經 9%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風化散中加入石灰,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吸濕性強: 石灰具有極強的吸濕性,可有效吸附空氣中的濕氣,乾燥止癢。對於因濕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石灰能起到乾燥止癢的作用。

二、殺菌作用: 石灰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對於因細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石灰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輔助治療。

因此,風化散中加入石灰,可以起到乾燥止癢、殺菌消毒的雙重作用,對於濕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風化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寒凝氣滯、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乾薑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風寒導致的局部血行不暢。

總之,風化散中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整體療效,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

風化散的組成中,包含「白藥」,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止痛消腫:白藥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風化散為外用藥,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白藥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除局部炎症,止痛消腫功效可以緩解疼痛和腫脹。
  2. 殺菌止癢:白藥還具有殺菌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防止感染。風化散多用於治療皮膚病,白藥的殺菌止癢作用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因此,風化散中加入白藥,可以綜合利用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殺菌止癢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風化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風化散為古代外用止血方劑,專治「金瘡」,即金屬利器所致的開放性創傷。其功效以「止血定痛」為核心,針對刀劍傷等外傷出血、疼痛,利用藥物外敷直接作用於創面,達到迅速止血、緩解疼痛之效。古人選用端午日製藥,可能取其陽氣旺盛之時,加強藥性燥濕收斂之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風化石灰末(1升)

  • 性質與作用:石灰(CaO)經風化後轉為氫氧化鈣(Ca(OH)₂),具強鹼性及燥濕收斂之性。
  • 原理
    • 止血:石灰遇傷口滲出液生成鈣鹽,促進蛋白質凝固與血管收縮,形成物理性止血屏障。
    • 防腐:鹼性環境可抑制細菌滋生,降低感染風險。
    • 古代考量:石灰為傳統金瘡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蝕惡肉,止金瘡血」。

2. 乾薑(生用,3分)

  • 性質與作用:辛熱,生用則刺激性強,兼有溫通與局部抗菌之效。
  • 原理
    • 定痛:辛熱之性刺激局部,暫痹神經末梢以緩解疼痛。
    • 協同止血:溫通血脈可促進周圍血管收縮,輔助石灰加強止血。

3. 生栗子末(5兩)

  • 性質與作用:甘澀,富含鞣質與澱粉。
  • 原理
    • 收斂止血:鞣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封閉創面微小血管。
    • 保護創面:澱粉於傷口形成保護層,減少外界刺激。

4. 白藥末(5兩)

  • 考據與推測
    • 可能為「白藥子」(防己科植物)或「白芨」(蘭科)。
      • 若為白芨:粘液質可膠黏創面,物理性填塞止血,並促進組織修復。
      • 若為白藥子:傳統用於消腫毒,或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配伍邏輯與整體原理

  1. 協同止血
    • 石灰的化學凝固作用為主,栗子鞣質與白藥(若為白芨)的物理性吸附為輔,形成多層次止血網絡。
  2. 定痛與防腐
    • 乾薑局部麻醉與石灰鹼性環境互補,既止痛又抑菌。
  3. 保護與修復
    • 栗子與白藥之粘稠成分覆蓋創面,避免二次損傷。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以「燥澀收斂」為核心,結合古代對礦物藥與植物藥的經驗應用,快速應對外傷急性期症狀。

傳統服藥法


風化石灰末1升,乾薑3分(生用),生栗子末5兩,白藥末5兩。
止血定痛。
上藥取端午日搗羅為散。
凡有金瘡即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化散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傷及正氣。

相同名稱方劑


風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組成:風化石灰末1升,乾薑3分(生用),生栗子末5兩,白藥末5兩。 主治:止血定痛。主治:金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