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艽塗敷方
QIN JIAO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膽經 33%
胃經 33%
肝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塗敷方」中包含「秦艽」,這是因為秦艽具有以下特性,使其成為此方劑的必要組成:
- 消炎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活血化瘀: 秦艽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清除淤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秦艽的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功效,使其成為「秦艽塗敷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治療外傷、炎症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艽塗敷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久癰疽」,指癰疽潰後久不癒合、瘡面晦暗、膿水淋漓之慢性瘡瘍。秦艽性味苦辛平,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清熱除濕、活血舒筋」,外敷可促進瘡口排膿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適用於病程遷延之陰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單藥精簡之力:方中僅用秦艽一味,取其「辛散苦泄」之性,外敷直接作用於瘡面。
- 辛散:穿透瘡毒,宣通局部氣滯血瘀,緩解久瘡僵硬不化。
- 苦泄:清解濕熱餘毒,抑殺瘡周穢濁之氣,防穢毒內陷。
- 外治機理推演:
- 祛腐生新:秦艽所含揮發性成分(如龍腦、揮發油)可能刺激瘡面微循環,加速腐脫新生。
- 燥濕斂瘡:其苦燥之性吸附瘡口滲液,減少濕濁浸淫,助瘡口收斂。
- 劑型設計用意:
- 「為末塗敷」使藥粉緊貼瘡面,持續釋放藥性;「帛裹縛之」保持溫潤,促進藥力滲透,並防外邪復侵。
- 「每日2次」頻率符合古代外治瘡瘍「勤換藥,防穢滯」之原則。
三、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外治內應」之理,以秦艽外敷調動局部氣血,針對久瘡「濕瘀交阻」之病機,透過燥濕、活血、通絡,重建瘡周生理環境,助正氣自復而癒瘡。其簡便廉效之特點,符合古代民間瘍科處理慢性瘡證的需求。
傳統服藥法
秦艽半兩。
上為末。
塗敷瘡上,以帛裹縛之,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秦艽半兩。 主治:久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