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香嫩容散

七香嫩容散

QI XIANG NEN R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4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33%
脾經 25%
大腸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香嫩容散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例如粉刺、青春痘等。
  2. 活血化瘀,潤澤肌膚:黑牽牛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部氣色,使肌膚更顯光澤。

因此,黑牽牛在七香嫩容散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潤澤肌膚等作用,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

七香嫩容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美白潤膚:白芷性溫,味辛甘,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美白潤膚等功效。其含有揮發油、香豆素類等成分,可抑制黑色素生成,促進肌膚新陳代謝,淡化斑點,使肌膚白皙光澤。
  • 改善膚色:白芷亦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氣等因素導致的皮膚粗糙、暗沉等問題。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能美白嫩膚,更能改善膚色,使人容顏煥發。

七香嫩容散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潤澤肌膚:零陵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芳香之氣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微循環,令氣色紅潤。
  2. 芳香闢穢,提升氣色:零陵香氣味芬芳,能有效去除肌膚污垢,改善膚色暗沉,使氣色更佳,達到美容養顏之效。

七香嫩容散中加入甘松,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活血,改善面色暗沉: 甘松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面色晦暗、色斑等問題,甘松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膚色。
  2. 芳香開竅,提振精神: 甘松氣味芬芳,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精神狀態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甘松能提振精神,改善情緒,使人容光煥發。

七香嫩容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生肌: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面部紅腫、瘡瘍腫毒等症狀。
  2. 潤燥生津,美白嫩膚:天花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具有潤燥生津、美白嫩膚的功效。其可改善因燥熱引起的皮膚粗糙、暗沉等問題,使肌膚變得細膩光滑。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七香嫩容散中起著清熱解毒、消腫生肌、潤燥生津、美白嫩膚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面部皮膚狀況,使之達到嫩白、潤澤的效果。

七香嫩容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的皁苷類物質,能抑制細菌生長,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改善皮膚問題。

此外,皁莢還能活血化瘀,對於由濕熱蘊結所引起的痘痘、粉刺、面部色素沉著等問題,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香嫩容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風刺、(黑乾)黯

  1. 風刺:即面部因風邪侵襲,氣血不和而生之細小疹狀物,或伴隨瘙癢、粗糙,類似今之「粉刺」「痤瘡」。風邪挾熱滯留肌表,阻塞毛孔,可致皮膚凹凸不平。
  2. (黑乾)黯(音「乾暗」):指面部晦暗無澤,色斑沉著,多因風熱鬱滯、氣血不暢或痰濁凝結所致。

此方針對「風邪鬱熱」與「濁滯血瘀」所致之皮膚問題,強調散風、去垢、行氣活血以恢復肌膚光潔。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黑牽牛(生用,12兩)

  • 瀉下逐水:生用通利之力強,能「從內排濁」,通過二便清除體內濕熱痰濁,間接緩解肌表鬱熱。
  • 外用效用:古人亦用其研磨外敷,取其「磨積滯」之性,協助代謝皮膚角質堆積。

2. 輔藥:香白芷(2兩)、零陵香(2兩)、甘松(2兩)

  • 香白芷:辛溫走表,散風除濕,長於治「面脂疱瘢」(《神農本草經》),改善風邪滯留之粉刺與色沉。
  • 零陵香:芳香辟穢,古方多用於「去臭惡氣」(《名醫別錄》),其揮發成分可能促進局部循環,淡化黯沉。
  • 甘松:理氣開鬱,現代研究顯示其抗炎鎮靜作用,或能緩解皮膚發紅不適。

3. 佐藥:栝樓根(2兩)、茶子(4兩)、皂角末(4兩)

  • 栝樓根(天花粉):清熱生津,能「潤燥解毒」(《本草綱目》),調節皮膚因熱而生的乾燥或分泌過盛。
  • 茶子:含皂苷與油脂,古法用於「洗滌油垢」(《本草拾遺》),可能協助軟化角質、清潔毛孔。
  • 皂角末:具強力「去垢散結」之效,物理性清除表皮污垢與死皮,促進新生。

組方邏輯與可能作用

  1. 「內外通利」思路

    • 黑牽牛從內泄濁,減少濕熱上攻;餘藥外用,直接作用肌表,形成「標本兼治」框架。
  2. 「芳香透散」與「磨蝕去垢」並行

    • 白芷、零陵香等辛香藥物,引藥透表,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 茶子、皂角則以物理性清潔為主,去除角質堆積,使藥力易於滲透。
  3. 調整皮膚微環境
    全方兼顧「散風(白芷)→清熱(天花粉)→滌濁(牽牛、皂角)→潤澤(茶子油脂)」,重建肌膚代謝平衡。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以通為美」的皮膚治理觀,透過 瀉濁、散風、行氣、去垢 四法,針對 風熱鬱表、濁瘀內阻 之病機,推測其功效側重於:

  • 清潔去漬(皂角、茶子)
  • 淡化色沉(白芷、零陵香促進循環)
  • 調節分泌(牽牛、天花粉清熱潤燥)
    適用於粗糙、粉刺、暗沉等問題,然具體機制尚待進一步科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2兩(生用),香白芷2兩,零陵香2兩,甘松(去土)2兩,栝樓根2兩,茶子(去黑皮)4兩,皂角末(去皮尖)4兩。
上為細末。
如常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香嫩容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黑牽牛12兩(生用),香白芷2兩,零陵香2兩,甘松(去土)2兩,栝樓根2兩,茶子(去黑皮)4兩,皂角末(去皮尖)4兩。 主治:風刺、(黑乾)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