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石斛性甘、微寒。主治生津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主熱病傷津、口幹煩渴、胃陰不足、胃痛幹嘔、肺燥幹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
丹參性味苦、微寒。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痺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症。
牛蒡性苦、寒、無毒。主治祛風熱、消腫毒。清熱解毒、疏風利咽。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癤腫痛、腳癬、濕疹、風毒面腫、頭暈、齒痛、咳嗽、消渴、癰疽瘡疥。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杜仲性甘、微辛、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火麻仁性甘、平。主治潤燥滑腸、利水通淋、活血。主腸燥便秘、風痹、消渴、風水、熱淋、痢疾、月經不調、瘡癬、丹毒。
地黃酒,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地黃汁1升,好曲1鬭,好米2升。 主治:産後百病。
地黃酒,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生地黃汁1升,生薑汁1合,清酒2升。 主治:逐血調中。主治:産後血暈。
地黃酒,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二引《肘後方》。 組成:生地黃(洗、切,研)8兩,酒3升。 主治:跌打損傷,妊娠下血,腰腹疼痛。
地黃酒,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熟地8兩,枸杞4兩,首烏4兩(黑豆蒸),米仁4兩(炒),當歸3兩,白檀香3錢(或沉香末1錢),龍眼肉3兩。 主治:虛證不睡。
地黃酒,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 地黃酒(《聖惠》卷九十五。)出處:《聖惠》卷九十五。組成:肥地黃1斤(搗碎),糯米5鬭(熟炊),面曲5斤(搗碎)。主治:補益烏發。補虛弱,壯筋骨,通血脈,治腹痛,變白發。 。 主治:補益烏發。補虛弱,壯筋骨,通血脈,治腹痛,變白發。
地黃酒,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4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茵芋(去梗,銼,炒用)1兩,羌活(去蘆)1兩,防風(去叉股)1兩,芎窮1兩,石斛(洗,去根)2兩,丹參2兩半,牛蒡根2兩半,牛膝(酒浸,水洗,焙)1兩半,杜仲(去皮,銼如豆,炒令黑)1兩半,桂枝(不見火)1兩半,大麻子(去皮)1升。 主治:風在肝脾,語謇腳弱,大便多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