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瘧丸
JIU NU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久瘧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久病不愈的瘧疾,其組成中包含砒霜。砒霜(化學名:三氧化二銻)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特殊的功效。首先,砒霜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疾病引起的病理變化。其次,砒霜對某些病原體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抵抗瘧原蟲的繁殖,降低發作頻率。第三,砒霜在中醫中被認為有驅邪、發汗的功能,有助於加速體內的代謝,促進康復。然而,由於砒霜具毒性,使用時需謹慎,必須根據醫師的指示,確保劑量得當,以免產生不良反應。因此,久瘧丸的配方在中醫理論中是對於瘧疾治療的集大成者,旨在綜合調理與治療。
久瘧丸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因為乳香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瘧疾發作時,常伴隨寒熱交替、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疼痛不適。
- 抗菌消炎,驅除瘧邪:乳香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瘧疾原蟲的生長繁殖,並清除體內的瘧邪,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總之,乳香在久瘧丸中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久瘧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止嘔降逆: 久瘧患者多伴有脾胃濕困,痰濁阻滯,導致嘔吐、腹脹等症狀。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有助於祛除脾胃濕邪,緩解嘔吐症狀,改善脾胃功能。
-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久瘧病程較長,患者氣血虛弱,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半夏入肝經,能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抗病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久瘧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瘧疾,百方不癒者」,即針對病程遷延、反覆發作之頑固瘧疾。古人認為瘧疾多因「瘧邪伏藏」與「正氣虛損」交互為患,久病不癒者,需以峻藥攻邪、截瘧止發。久瘧丸選端午(重午日)合藥,取其陽氣至盛之時,強化藥力祛除陰邪,反映傳統「因時制宜」之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砒霜(砷霜):
為大熱大毒之品,古醫家用其「劫痰截瘧」之效。《醫學綱目》謂砒霜「能消癖除瘧」,其性猛烈,可直攻伏藏之瘧邪,破積聚而止寒熱往來。少量用之(1分),意在速效,然須嚴格控量。乳香:
味辛溫,主入氣血,功能「活血定痛、調氣通絡」。瘧久不癒者,多夾氣滯血瘀,乳香能疏通經絡滯氣,協砒霜行藥力;其芳香之性亦可醒脾開胃,緩和砒霜傷中之弊。半夏:
辛溫燥烈,善「化痰散結、降逆和中」。瘧疾發作常見痰濕內阻、胸脘痞悶,半夏能燥濕化痰,截斷瘧邪依附之病理產物,兼治嘔逆等兼症。
配伍特點
- 毒與緩相制:砒霜峻烈為君,佐以乳香行氣活血、半夏化痰和胃,既增強截瘧之效,又調暢氣機,減低單用砒霜之毒性。
- 時序增效:端午日正值陽氣極旺,古人認為此時製藥可助藥力透達,祛除深伏之邪;若他日合藥,則需加倍用量(兩服),顯示對天時藥效關係之重視。
- 劑型設計:以「粽子尖」為丸,取其黏糯護胃之性,醋湯送服則藉酸收之效,協同砒霜斂瘧止發。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砒霜為核心,直挫瘧邪猖獗之勢;輔以乳香、半夏調暢氣血痰濕,標本兼顧。其力專效猛,適用於正氣尚支、邪壅實滯之頑瘧,符合「峻藥緩投」「因勢利導」之治則。然須注意,此為古代特殊情境下之方藥,現代應用需考證改良。
傳統服藥法
砒霜1分(研),乳香半兩(研),半夏(湯洗7遍,焙乾,稱)1兩。
上藥重午日合,同搗羅為末。正午時,粽子尖為丸,如皂子大。
發時服1丸,以醋湯送下,更不再服。如非重午日合藥,須兩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久瘧丸有毒,不可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久瘧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砒霜1分(研),乳香半兩(研),半夏(湯洗7遍,焙乾,稱)1兩。 主治:瘧,百方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