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甲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羊甲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防風可有效疏散表邪,使藥力直達病所,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方中其他藥材如蒼耳子、苦參等性寒苦,容易傷脾胃,而防風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羊甲散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基於其消腫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
皁莢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腫痛。此外,皁莢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在羊甲散方劑中加入皁莢,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消腫散結、行氣止痛功效,進一步促進療效。
羊甲散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其燥濕殺蟲的功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殺蟲止癢、溫腎壯陽之效。羊甲散主治陰癢濕疹、陰囊濕疹、外陰瘙癢等病症,而蛇牀子可殺滅寄生蟲,乾燥濕氣,止癢消炎,有助於緩解病症,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因此,羊甲散中加入蛇牀子,可謂是恰到好處,發揮其藥性,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
羊甲散中使用蓮房,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蓮房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利濕、止血涼血的功效。羊甲散主治濕熱下注,導致的帶下病、小便不利等症狀,蓮房的清熱利濕之性,能有效改善濕熱症狀,並促進體內濕氣排出。
- 固澀止帶: 蓮房入脾、腎經,可收斂固澀,止帶止血。對於濕熱下注導致的白帶過多、赤白帶下等症狀,蓮房的固澀止帶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狀,使帶下減少,恢復正常。
羊甲散中包含杜仲,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 補腎固精:杜仲性溫,味甘,入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羊甲散主治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杜仲的補腎固精作用可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
- 降壓止血:杜仲具降血壓、止血功效,可改善腎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羊甲散中也常配伍其他具有降壓止血作用的藥物,杜仲的加入可加強整體的降壓止血效果,協同治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羊甲散】之傳統功效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要用於痔瘡之外治,以煎湯熏洗之法,直達患處。其效在於緩解痔瘡腫痛、脫肛滲血、局部濕癢等症。中醫認為痔瘡多因風熱濕邪下注大腸、氣血瘀滯所致,此方通過祛風除濕、收斂止血、消腫止痛以標本兼顧。
二、組成分析與藥理推論
1. 羊前蹄甲
- 性味鹹平,傳統用於「退瘡中惡肉」(《本草綱目》),具軟堅散結、收斂止血之效。
- 現代推論:含有角蛋白等成分,或能緩解黏膜潰瘍,促進創面修復。
2. 防風
- 辛甘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善祛風勝濕、止痛止癢。
- 針對痔瘡因風濕熱邪引發的腫痛瘙癢,能宣散壅滯之氣血。
3. 皂角
- 辛溫有小毒,具刺激性,可「通竅搜風」(《本草備要》)。
- 外用能滲透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滯,緩解痔核腫脹。
4. 蛇床子
- 辛苦溫,專入下焦,燥濕殺蟲、溫腎止癢。
- 針對痔瘡合併濕瘡滲液、肛周濕癢,能抑制癢感並減少分泌。
5. 蓮蓬殼
- 苦澀平,收澀止血、除濕消腫。
- 含鞣質類成分,直接收縮血管、減少滲血,輔助痔瘡止血。
6. 杜仲
- 甘溫補肝腎、強筋骨,此方取其「炒炭外用止血」之效(《得配本草》)。
- 炒炭後增強收斂性,協助蓮蓬殼固攝創面。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燥濕→活血消腫→收斂止血」**為核心:
- 祛邪:防風、皂角、蛇床子合用,宣散風濕熱毒,開泄腠理以緩解腫痛。
- 治標:羊蹄甲軟堅,蓮蓬殼、杜仲炭收澀,直接作用於痔核出血或脫出。
- 協同效應:熱熏法使藥力透達,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靜脈瘀滯,符合中醫「結者散之」「澀可固脫」之理。
四、總結
此方為典型外治方,結合動物藥與植物藥之特性,通過局部刺激與收斂雙重作用,緩解痔瘡急性症狀。其設計契合中醫「就近祛邪」思維,尤其適合濕熱下注型痔瘡,然須配合內服藥調理氣血根本。
傳統服藥法
羊前蹄甲、防風、皂角、蛇床子、蓮蓬殼、杜仲。
上藥煎湯,乘熱熏洗,每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甲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羊前蹄甲、防風、皂角、蛇床子、蓮蓬殼、杜仲。 主治:痔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