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子肝散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養肝腎,明目退翳:蕤仁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養肝腎、明目退翳的功效。羊子肝散主治肝腎陰虛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蕤仁能滋養肝腎,改善視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枸杞子、菊花等協同作用,達到明目退翳之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蕤仁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方中因有羊肝等燥熱之物,蕤仁能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亦能消退目赤腫痛等症狀。
羊子肝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癢: 羊子肝散主治肝風內動,引起的面部瘙癢、紅腫、瘡瘍等症狀。防風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能疏散表邪,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肝風引起的瘙癢症狀。
- 解毒止痛: 羊子肝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防風則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緩解肝風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應。
總而言之,防風在羊子肝散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祛風止癢,更能解毒止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羊子肝散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羊子肝散主治肝膽濕熱,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小便赤澀等。淡豆豉可清泄肝膽之熱,解除濕熱壅滯,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消腫散結: 淡豆豉亦具消腫散結之效,可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淋巴液的循環,有利於消散肝膽濕熱所致的腫脹。羊子肝散中加入淡豆豉,可以加強其消腫散結的作用,促進病情的恢復。
主治功效
羊子肝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羊子肝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青盲不見物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太平聖惠方》指出小兒青盲的病因病機為:“夫眼無障翳。而不見物者。謂之青盲。此由小兒臟內。有停飲而無熱。但有飲水停積於肝也。目是五臟之精華。肝之外候也。肝氣通於目。為停飲水所漬。臟氣不宣和。精華不明審。故不赤痛。亦無翳。而不見物。故名青盲也。”
由此可知,小兒青盲的根本原因在於小兒臟腑內有停飲,且無熱象,導致飲水停積於肝。由於“肝開竅於目”,且“目是五臟之精華”,當肝臟被停飲所浸漬,會導致肝氣不宣,精華無法上承於目,進而引發青盲,表現為眼無翳障卻視物不清。
基於方劑組成與古文病機分析,推測羊子肝散的治療機理可能如下:
- 羊子肝: 根據現代提供的功效為行氣活血、調經止痛,與古代醫籍所載病機結合,推測其在此方中可能起到疏通肝氣,促進肝臟氣機運行的作用,進而有助於停積飲水的消散。
- 蕤仁: 潤肺止咳、化痰平喘。雖與眼疾看似無直接關係,但肺與肝在五行中分別屬金與木,且肺主氣,參與體內水液代謝。因此,蕤仁可能通過潤肺化痰,間接協助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減輕肝臟負擔。
- 防風: 祛風解表、發汗通竅。此處“通竅”之意可能包括開通眼竅。防風的發散作用,可能有利於體內停飲的發散,有助於改善停飲阻滯所引起的症狀。
- 淡豆豉: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雖古文強調“無熱”,但淡豆豉的清解之性可能有助於預防或緩解潛在的輕微炎症,並輔助疏散停飲。
總結:
羊子肝散通過疏肝行氣、化痰利水、祛風通竅等多重作用機理,針對小兒臟腑停飲導致的肝氣不宣、精華不能上承於目的病機,達到改善青盲症狀的目的。方劑的整體思路符合中醫“肝開竅於目”以及“五臟精華皆上注於目”的理論。
傳統服藥法
蕤仁1分(湯浸,去皮),防風1分(去蘆頭),香豉1分(炒黃),井泉石半兩(細研)。
上為細散。
用羊子肝1片,並藥同煮,肝令爛,4-5歲兒,分作2服,以新汲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子肝散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子肝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蕤仁1分(湯浸,去皮),防風1分(去蘆頭),香豉1分(炒黃),井泉石半兩(細研)。 主治:小兒青盲不見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