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聖散

入聖散

RU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小腸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9%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入聖散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雞內金為雞的胃,其性溫燥,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入聖散多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雞內金可助其消食導滯,增強療效。
  2. 行氣止痛: 雞內金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食積停滯而引起的脘腹疼痛,能起到緩解作用。入聖散中加入雞內金,可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總之,入聖散中加入雞內金,是為了增強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入聖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止痛止癢等作用。入聖散為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劑,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疔瘡、癰腫、丹毒、燒傷燙傷等。青黛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力,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入聖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蟾酥,這是因為蟾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和多種療效。蟾酥是指蟾蜍的腺體分泌物,主要成分有蟾毒鹼及各種氨基酸,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蟾酥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風濕痹痛、腫瘤等。

蟾酥能夠幫助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於感染性疾病及一些慢性病有輔助療效。此外,其神經毒性成分在適量使用下,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在入聖散的配伍中,蟾酥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形成了具有整體作用的方劑,能有效改善相關病症。

然而,應用蟾酥需謹慎,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確保療效的安全性。因此,入聖散能夠成為治療某些特定疾病的重要選擇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入聖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喉風」,為中醫急症之一,以咽喉腫痛、呼吸不暢、吞嚥困難,甚則窒息為主要表現。古代認為喉風多因風熱邪毒壅滯,或痰火瘀結於咽喉所致,病勢急迫,需速效外治。此方以「吹入」或「吹鼻」給藥,直接作用於患處,取其「立愈」之效,當屬急救用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雞內金(炒存性)

    • 傳統用於消食化積,炒存性後增強收斂之性。
    • 推測作用:可能藉其收斂特性,緩解咽喉腫脹,或吸附痰涎毒素。
  2. 飛礬(白礬)

    • 性寒,具清熱解毒、燥濕化痰、止血收斂之效。
    • 喉科常用於消腫斂瘡,對風熱痰火壅塞之喉症尤宜。
  3. 青黛

    • 清熱涼血、解毒利咽,為治喉痺要藥。
    • 針對熱毒鬱結,可消炎止痛,抑制腫痛。
  4. 蟾酥

    • 辛溫有毒,能開竅醒神、解毒消腫。
    • 強力止痛(局部麻醉)並抗炎,對喉閉不通者可速通壅塞。
  5. 壁錢(炒存性)

    • 壁錢為蜘蛛科動物壁錢的巢,炒存性後收斂止血。
    • 或取其粘附痰涎、保護黏膜之效,輔助消腫。

綜合邏輯
此方以「清熱解毒+收斂消腫+速效止痛」為核心。

  • 清熱:青黛、白礬針對熱毒。
  • 消腫:雞內金、壁錢炒存性收斂,白礬燥濕化痰。
  • 通閉:蟾酥麻醉開竅,緩解急症窒息。
    諸藥研極細末吹入,直接作用於咽喉黏膜,快速抑制炎症、減少分泌物,達到「立愈」效果。

三、延伸思考
「吹鼻」之用,可能因鼻咽與咽喉相通,藥物經黏膜吸收後刺激通竅,或藉噴嚏反射助痰涎排出。此方體現古代喉科急救「外治直達病所」的智慧,尤重局部效用與速效性。

傳統服藥法


雞內金(炒存性)1錢,飛礬1錢,青黛1錢,蟾酥5分,壁錢(炒存性)5分。
上為極細末。
吹入立愈。不能開口者,吹鼻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入聖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入聖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三。 組成:雞內金(炒存性)1錢,飛礬1錢,青黛1錢,蟾酥5分,壁錢(炒存性)5分。 主治:喉風。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