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李丸

鬱李丸

YU L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14%
膽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7%
胃經 7%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鬱李丸方劑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利水消腫:鬱李仁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二、潤腸通便:鬱李仁富含油脂,能潤腸通便,適用於便祕、大便燥結等症狀。

鬱李丸中加入鬱李仁,可發揮其利水消腫和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鬱李丸中加入枳殼,主要考量其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

  1. 行氣消積: 鬱李丸主治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悶、脘腹痞滿、消化不良等症。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使氣機通暢,緩解胸悶脘痞。
  2. 寬胸散結: 枳殼還有寬胸散結的作用,能疏通胸中鬱結之氣,解除胸部脹滿、氣逆等症。 此外,枳殼還能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肝鬱脾虛所致的食積不化也有輔助作用。

鬱李丸中包含獨活,主要源於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獨活性溫,入肝經,能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對於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鬱李丸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痠痛,腰膝乏力,步履艱難,而獨活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關鍵藥材,能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入侵經絡所造成的疼痛和痺痛,使筋骨舒展,活動自如。

鬱李丸中加入鱉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鬱李丸主治血熱妄行、心神不安、煩躁失眠等症,鱉甲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平息血熱,滋陰降火則可安神定志,配合其他藥材共同奏效。
  2. 軟堅散結,活血化瘀:鱉甲還能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對於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症狀也有緩解作用。鬱李丸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鱉甲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治療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鬱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1. 痢後風:指痢疾後因氣血虧虛、風邪侵襲經絡,導致手足關節屈伸不利或疼痛。
  2. 麻痘證傳變,手足筋脈急:麻疹或天花(痘證)病程中,毒邪內傳、耗傷陰血,致使筋脈失養而拘急攣縮。

核心病機
此方所治皆與「津虧血燥、筋脈失養」或「風濕阻絡」相關。痢後或麻痘後,正氣受損,陰血耗傷,筋脈失濡;或餘邪未清,風濕留滯經絡,導致肢體屈伸不利、筋脈拘急。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鬱李仁

    • 性味:辛、苦、甘,平。
    • 功效:潤燥滑腸、利水消腫,兼能行氣活血。
    • 作用:主治腸燥便秘、水腫,其辛潤之性可舒緩筋脈拘急,針對津枯血燥之筋脈失養。
  2. 枳殼

    • 性味:苦、辛,微寒。
    • 功效:破氣消積、行滯化痰。
    • 作用:理氣寬中,助鬱李仁通暢氣機,氣行則血行,改善經絡壅滯。
  3. 川獨活

    • 性味:辛、苦,微溫。
    • 功效:祛風濕、止痹痛,尤擅下行腰膝足脛。
    • 作用:針對風濕邪氣阻滯經絡,緩解手足屈伸不利及筋脈拘急。
  4. 鱉甲(醋炙黃)

    • 性味:鹹,微寒。
    • 功效: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醋炙後增強入肝活血之力。
    • 作用:養陰柔肝,緩解陰血不足之筋脈攣急;兼能搜剔絡中瘀滯。

輔助藥引

  • 木瓜湯/酒送服
    • 木瓜酸溫,舒筋活絡、化濕和胃,增強緩解筋急之效;酒能通經活血,助藥力達四肢。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潤燥通絡

    • 鬱李仁潤燥滑利,配鱉甲滋陰養血,針對津血虧虛之本。
  2. 行氣祛濕

    • 枳殼破滯氣,獨活祛風濕,二者合用疏通經絡壅塞,治標實之痹阻。
  3. 標本兼顧

    • 潤(鬱李仁、鱉甲)與行(枳殼、獨活)並施,既補陰血之虛,又祛風濕之實,契合「痢後風」或「麻痘傳變」之複雜病機。
  4. 引經專效

    • 藥引木瓜、酒直達四肢,強化舒筋活絡作用,專治手足筋脈病變。

總結:此方以「潤燥祛風、行氣通絡」為核心,通過滋養陰血、祛除風濕、調暢氣機,修復筋脈功能,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肢體屈伸障礙。

傳統服藥法


鬱李仁、枳殼、川獨活、鱉甲(醋炙黃)各等分。
上為末。
木瓜湯調下;酒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鬱李丸,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鬱李仁、枳殼、川獨活、鱉甲(醋炙黃)各等分。 主治:痢後風,手足不能屈伸;或麻痘證傳變,手足筋脈急。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