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散

刀豆散

DAO D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級》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刀豆散中包含刀豆,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止痛的功效。刀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對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的治療上。刀豆散中加入刀豆,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恢復。

此外,刀豆還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濕氣重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刀豆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刀豆散主治「氣滯呃逆,膈悶不舒」,其核心病機為「氣機壅滯、胃氣上逆」。

  1. 呃逆(噦逆):古代醫家認為,呃逆多因寒邪犯胃、飲食停滯或肝氣犯胃,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上衝。此症常見突發性頻繁打嗝,聲音短促。
  2. 膈悶不舒:屬「痞滿」範疇,因氣滯中焦、升降失司,患者自覺胸膈痞塞,按之柔軟無痛,但常伴噯氣、食欲不振。

刀豆散藥簡力專,針對氣滯輕症,以「降氣止呃、寬中下氣」為主要功效。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單味藥:刀豆

  1. 性味歸經:甘、溫,歸胃、腎經。
  2. 藥性分析
    • 降氣止呃:刀豆質重沉降,《本草綱目》載其「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其性溫而不燥,能降胃氣、解膈間滯氣,直接針對呃逆病機。
    • 寬中消滯:其炒用後焦香入脾,可醒脾和胃,促進中焦氣機運轉,緩解膈悶。
    • 補益腎元(輔助作用):刀豆入腎經,通過溫腎助陽間接輔助脾胃運化,符合「腎為胃之關」理論。

炮製與用法邏輯

  • 取老而綻者:老刀豆性味更厚,降氣力強;「綻者」指裂開之豆,寓意其性易釋放。
  • 炒用:炒後增強溫中功效,減生用偏性,更適宜氣滯寒證。
  • 研末沖服:散劑吸收快,直達病所,助藥力速降胃氣。

三、配伍與方義延伸
雖為單方,但從中醫理論可推衍其配伍思維:

  • 獨藥成方之理:刀豆兼具「行滯+補虛」雙向作用,符合「辛開苦降」理氣法中的溫降特性,適於虛實夾雜之輕症。
  • 潛在協同效應:若氣滯兼寒,可配伍生薑汁送服;若兼痰濕,可加茯苓末。然原方精簡,突顯「藥專力宏」之旨。

總結:刀豆散以單味藥直攻病所,體現中醫「簡便驗廉」之特色,其降氣原理基於藥物質性(沉降)與歸經理論(胃腎),臨床適用於氣逆輕證或作為輔助用藥。

傳統服藥法


刀豆(取老而綻者,切,炒,研用)。
每服2-3錢,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打嗝呃逆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刀豆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刀豆(取老而綻者,切,炒,研用)。 主治:氣滯呃逆,膈悶不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