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化毒膏中加入銅綠,主要是基於其「殺菌止癢」的功效。
銅綠,又稱「鹼式碳酸銅」,是一種綠色粉末,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古人認為其能有效抑制皮膚上的細菌和真菌感染,有助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
此外,銅綠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癢」作用,能幫助消炎止癢,緩解皮膚瘙癢。
雖然銅綠有一定的藥效,但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應謹慎使用,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萬應化毒膏」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解毒消腫: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排膿、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疔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穿山甲能有效地消炎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二、化瘀止痛:穿山甲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淤血、止痛止癢。對於因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穿山甲能起到緩解和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萬應化毒膏」中加入穿山甲,可以有效地發揮其解毒消腫、化瘀止痛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萬應化毒膏中加入香油,主要原因有二:
一、增強藥效:香油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輔助藥材溶解:香油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有效溶解部分藥材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此外,香油也能增加藥膏的潤滑性,使其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促進藥物滲透,加速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萬應化毒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主治「對口」(即頸後癰疽,屬癰瘡之一類)。其描述特徵為:初起時局部紫紅腫硬、板結成片而無明顯膿頭,日久內潰後外現多個膿頭,狀如蜂窩(類似現代所述「癰」或「蜂窩組織炎」)。外敷此膏旨在化解熱毒、軟堅散結,促使膿毒外透或消散。
組成配伍與治療原理探析
漳丹(鉛丹):
性辛微寒,外用具拔毒生肌、殺蟲止癢之效。古方常以之為膏藥基質,引藥深入,並收斂瘡口。本方用量最重(七兩五錢),為君藥,主導拔毒化腐。宮粉(鉛粉):
辛寒有毒,能殺蟲解毒、收濕斂瘡。輔助漳丹增強防腐生肌之力,尤適用於熱毒壅遏之癰腫。銅綠與大綠(綠鹽或孔雀石):
- 銅綠:酸澀平,善腐蝕惡肉、殺蟲斂瘡。
- 大綠(可能為綠青或粗製銅鹽):具相似功效。
二者協同可直蝕瘡瘍腐肉,加速膿毒排出,適用於「無頭可尋」之硬結。
生山甲(穿山甲鱗片):
性鹹涼,穿透力強,傳統用於通絡散結、消腫排膿。油炸後取其性,助藥物透達深部膿毒,打破「板硬無頭」之僵局。香油(麻油):
甘涼潤滑,為膏劑載體,能潤燥護瘡、緩解鉛丹等燥烈之性,兼防腐生肌。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拔毒透膿:漳丹配銅綠、大綠,以毒攻毒,蝕腐提膿,針對「內潰外現蜂窩」之病理特徵。
- 軟堅散結:生山甲穿透瘀滯,鬆解硬結,配伍鉛粉收濕,調節瘡口滲出。
- 成膏特性:以香油緩火煉製,使礦物藥均勻分散,滴水成珠確保黏附力,持久發揮藥效於患處。
總括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峻烈拔毒,配穿山甲通絡,形成「透—拔—斂」之序,適用於熱毒壅盛、氣血瘀阻之頑固癰瘡。其設計體現「腐去新生」之理,然須精準把握外敷時機(初起硬結或已潰多頭階段)。
傳統服藥法
漳丹7兩5錢,宮粉8錢,銅綠4錢,大綠4錢,生山甲4片,香油1斤。
將前四味藥:細研各包,用大鐵鍋一個,將香油入內,再將生甲片入油內,微火熬之,俟甲片浮起撈出,將漳丹慢慢撒在油內,俟其變色,再將宮粉等三味,慢慢撒在其內,此三味最易發鍋,不可撒聚,滴水成珠,取下放凝。
外敷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
- 本方不宜用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 本方不宜用於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 本方不宜用於對銅綠過敏的患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