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散
WAN Y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散中加入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甘遂性峻猛,擅長瀉下逐水,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有顯著效果。萬應散主治各種濕熱壅滯之症,甘遂可藉其瀉下之力,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 引藥入經:甘遂性寒,可引藥入經,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萬應散中包含多味藥物,甘遂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萬應散中含有威靈仙,主要原因如下:
一、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威靈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活血化瘀: 威靈仙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萬應散中加入威靈仙,可以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各種外傷、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症狀,都有一定的療效。
萬應散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五靈脂為血竭的加工品,其性溫,味苦辛,歸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加速血液凝固,並具有消腫止痛、抗炎等作用。在萬應散中,五靈脂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此外,五靈脂還有散瘀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在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方面也有較好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萬應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主治範疇
「萬應散」一方,於不同醫籍中記載有不同組成與主治。綜合多方內容,可歸納其主要功效範疇如下:
傷寒過經,心胸痞滿,煩躁狂言,積熱毒氣:此為《聖濟總錄》所載萬應散之主治。傷寒過經,指傷寒病邪傳變至他經,熱邪壅滯於心胸,則見痞滿、煩躁、狂言等症。積熱毒氣,則泛指體內熱毒積聚之證候。此處萬應散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腑之效。
婦人血風血氣,經候不調,寒熱有積:同樣出自《聖濟總錄》,此處描述萬應散可用於婦科疾病。血風血氣,可理解為血分有風邪或氣血失調。經候不調,即月經不調。寒熱有積,則指體內有寒熱之邪積聚,可能與月經不調相關。此處萬應散應具有調和氣血,溫通經絡,祛除寒熱之功。
腸結腹痛,嘔吐:《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了作者運用生硫黃、京都薛氏保赤萬應散等藥物治療腸結腹痛、嘔吐的病例。保赤萬應散在此具有通便止痛的功效,但由於病人嘔吐,與大黃附子細辛湯均因無法下達病所而失效。此處顯示萬應散具有攻下通便的作用,且藥力較為峻猛。
小兒夾食:《讀醫隨筆》中提及作者家中小兒夾食,常用京都萬應散,內含牽牛、巴豆、輕粉、硃砂等藥,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作者認為小兒臟腑雖弱,但若病證確鑿,亦可使用峻藥急治,以防遷延日久,耗傷元氣。此處顯示萬應散具有消食導滯的功效,且藥性偏於峻猛,適用於實證。
水腫、食積、赤白瀉利、腹痛,裡急下重:《經方例釋》中提到的都中雅觀齋薛氏保赤萬應散,與錢乙的萬應散相似,可用於水腫、食積、赤白瀉利、腹痛,裡急下重等症。此處顯示萬應散具有利水消腫、消食導滯、止瀉止痛的功效。
牙疳、烏髮固齒:《松崖醫徑》中記載了兩個不同版本的「神應散」和「烏須萬應散」,前者用於治療牙疳,後者用於烏髮固齒。雖然名稱相似,但此二方組成與前述萬應散差異較大,應為不同方劑。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萬應散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攻下通便:多個醫案中提及萬應散用於治療腸結腹痛、小兒夾食等症,且方中常含有巴豆、牽牛等峻下藥物,顯示其具有較強的攻下通便作用。此作用可排除體內積滯,通暢腑氣,對於實熱積滯之證尤為有效。
清熱解毒:《聖濟總錄》中記載萬應散可用於「積熱毒氣」,且方中常含有清熱解毒藥物,顯示其具有清解熱毒的功效。此作用可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利水消腫:《經方例釋》中提及萬應散可用於水腫,且方中常含有甘遂、牽牛等利水藥物,顯示其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此作用可排出體內多餘水液,減輕水腫症狀。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聖濟總錄》中記載萬應散可用於婦人血風血氣、經候不調等症,且方中可能含有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的藥物,顯示其具有此類功效。此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調節月經,緩解婦科疾病的症狀。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遂、威靈仙、五靈脂三味藥的組合,則體現了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多重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萬應散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方劑,其組成和功效在不同醫籍中有所差異。其主要治療原理包括攻下通便、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等。其適用範圍較廣,涵蓋內、外、婦、兒各科,但多用於實證、熱證。現代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具體病證和患者體質,辨證施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療效。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萬應散藥性偏於峻猛,且不同版本組成差異較大,因此具體應用時應謹慎辨證,避免誤用。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兩(連珠者),威靈仙1兩去土),五靈脂1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如傷寒日數多,有積熱者,用雞子清、蜜水調下;如婦人後列病證者,綿灰酒調下;尋常熱氣,蜜水調下;冷即用蔥湯調下;陽毒積熱,入膩粉半錢,白下香半錢,生薑汁、蜜水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萬應散,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江子仁(揀選色白不油,去盡衣膜及心,隔棉紙壓淨油,隻取霜)1兩,飛辰砂3錢。 主治:嬰孩諸疾,厥閉氣絕。
萬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甘遂1兩(連珠者),威靈仙1兩(去土),五靈脂1兩。 主治:傷寒過經,心胸痞滿,煩躁狂言,積熱毒氣;及婦人血風血氣,經候不調,寒熱有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