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湯

WANG BU LIU 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8%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王不留行湯是一種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王不留行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王不留行,又名王不留、白不留行,是一種常見的藥用植物,主要用於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其功效源於其所含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從而有效緩解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症狀。

在王不留行湯的配方中,王不留行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用藥配伍”的原則,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形成 synergistic效果。整個方劑不僅能夠活血化瘀,還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此外,王不留行的性味辛平,對於多種病症都有調理作用,尤其對女性的月經不調及產後瘀血有明顯改善效果。因此,王不留行在此方劑中的使用,可以說是這一經典配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療效。

王不留行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調理婦科疾患,其中蛇床子為重要成分之一。蛇床子味辛、性溫,歸腎與膀胱經,具有溫腎壯陽、祛風濕、止癢之功效。在方中,蛇床子與王不留行相輔相成,王不留行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而蛇床子則能溫補腎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兩者結合,對婦女因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蛇床子還能改善因寒濕所引起的外陰瘙癢,使王不留行湯在治療範疇上更加全面,顯示出中醫方劑配伍的智慧與奧妙。

王不留行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苦竹葉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選用有其深層考量。苦竹葉性寒味甘淡,歸心、小腸經,擅長清心除煩、利尿通淋,對於熱淋、石淋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王不留行湯中,苦竹葉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尤其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苦竹葉的加入可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解毒能力,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此方多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結石等疾病,苦竹葉的涼性與利尿特性,使其成為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王不留行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微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澀止遺的功效。王不留行湯常用於治療婦女產後乳汁不下、乳汁稀少等症,而沙苑子可補腎益精,促進乳汁分泌,協同王不留行等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通絡止痛:沙苑子亦具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產後瘀滯疼痛,配合王不留行行氣活血,促進乳腺通暢,緩解乳房脹痛。

綜上所述,沙苑子在王不留行湯中起到補腎益精、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產後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脹痛等症狀。

王不留行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腸通便的功效,幫助活血化瘀,促進乳汁分泌。

火麻仁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作用。乳汁不通,多因血瘀氣滯,火麻仁潤腸通便,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乳汁順利排出。

此外,火麻仁還能夠滋養肝腎,提高母體的體質,有利於乳汁的生成。因此,王不留行湯中加入火麻仁,可以有效改善乳汁不通的症狀,促進乳汁分泌。

主治功效


王不留行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各項中草藥的功效

王不留行湯的組成與各項中草藥的功效如下:

  • 王不留行: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蛇牀子:殺菌消炎、治療陰道感染。
  • 苦竹葉:利尿解毒、降血糖。
  • 沙苑子:滋補肝腎、強壯身體。(古文未提及此藥,可能為後世加減)
  • 火麻仁:潤腸通便、緩解便祕。(古文未提及此藥,可能為後世加減)

古文內容分析

從您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王不留行湯的應用廣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治療瘡瘍腫毒

  • **《本草綱目》**記載:「癰疽諸瘡:王不留行湯:治癰疽妒乳,月蝕白禿,及面上久瘡,去蟲止痛:用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頻頻洗之。(《千金方》)」
  • **《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記載:「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蒺藜子,苦竹葉(各三升),大麻仁(一升)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 **《外臺秘要》**提及:「千金翼王不留行湯,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 **《神農本草經疏》**提及:「《千金方》有王不留行湯,治癰疽,妬乳,月蝕,白禿,及面上瘡,去蟲止痛。」

治療原理: 王不留行湯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殺蟲止痛的功效,治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白禿以及頭面部久治不癒的瘡瘍。其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絡,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等清熱解毒、殺蟲,配合桃枝、茱萸根皮等,加強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通乳催乳

  • **《絳囊撮要》**記載:「乳不能。王不留行湯送下。」
  • **《筆花醫鏡》《醫醫偶錄》**記載:「產後乳少。由元氣虛弱。八珍湯主之。若乳房焮脹。是未通也。速宜吮通。服王不留行湯。」
  • **《古今醫徹》**記載:「乳汁不通。膨悶。王不留行湯。」

治療原理: 王不留行具有通經下乳的功效,配伍穿山甲、麥門冬、當歸、白芍等藥物,可以疏通乳絡,促進乳汁分泌,對於產後乳汁不通、乳房脹痛有較好的療效。

3. 治療淋證

  • **《葉氏錄驗方》**記載:「_王不留行湯_治五淋小便淋澀,臍腹脹急痛。(石大夫方)王不留行(一兩),甘遂(三分,炒),石韋(一兩,去毛),葵子(一兩半),木通(二兩半),車前子(二兩,淘去沙石),滑石(一兩),蒲黃(一兩),芍藥(一兩半),當歸(一兩半,洗),桂(一兩)」

治療原理: 王不留行湯在此方中,主要取其利尿通淋的作用,配合甘遂、石韋、葵子、木通、車前子、滑石等利水滲濕的藥物,以及蒲黃、芍藥、當歸等活血化瘀、緩急止痛的藥物,共同起到治療小便淋澀、臍腹脹痛的作用。

4. 其他應用

  • **《聖濟總錄》**記載:「治憂愁思慮,過傷心經,舌本腫強,王不留行湯方。」此處的王不留行湯組成與功效與前述有所不同,需要進一步考證。
  • **《絳囊撮要》**還提及王不留行湯可以治療胸膈不寬、有孕小便不通、遍身發腫、產後頭暈、行經紫色作痛、產後大便不通等症,但具體方劑組成不明。

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王不留行湯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清熱解毒、通經下乳、利尿通淋。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白禿、頭面久瘡、產後乳汁不通、乳房脹痛以及淋證等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王不留行等藥物的活血、解毒、通利等作用,達到消腫散結、疏通經絡、促進排泄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書中記載的王不留行湯的組成和具體功效可能略有差異,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王不留行1兩,桂1兩(去粗皮),桔梗1兩(炒),大黃1兩(銼,炒),當歸1兩(切,焙),甘草1兩(炙,銼),雷丸1兩半,玄胡索1兩半,白及1兩半,天雄1兩半(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半(半生半煨熟),桑根白皮半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加生薑3片,水1盞,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通乳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癤和癰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王不留行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王不留行5兩,桃東南枝5兩,東引茱萸根皮5兩,蛇床子3升,牡荊子3升,苦竹葉3升,蒺藜子3升,大麻仁1升。 主治:去蟲止痛。主治:白禿及頭面久瘡,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王不留行湯, 出處:《醫徹》卷三。 組成:穿山甲1錢(炒),麥門冬1錢(去心),王不留行1錢(炒),當歸1錢,白芍藥1錢(酒炒),熟地黃1錢,茯苓1錢,通草1錢,川芎5分,甘草3分。 主治:吹乳,乳汁不通,膨悶。

王不留行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王不留行1兩,桂1兩(去粗皮),桔梗1兩(炒),大黃1兩(銼,炒),當歸1兩(切,焙),甘草1兩(炙,銼),雷丸1兩半,玄胡索1兩半,白及1兩半,天雄1兩半(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半(半生半煨熟),桑根白皮半兩。 主治:憂愁思慮,過傷心經,舌本腫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