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溺赤」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溺赤,又稱溺血、溺血痢,是指大便帶血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外感六淫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大便帶血,色鮮紅,質稀,量多,伴有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溺赤在中醫屬於「下血」範疇。《內經》曰:「諸下血者,皆屬於熱。」溺赤的病機主要為熱邪下迫,灼傷腸絡,導致腸道出血。臨床上可見大便帶血,色鮮紅,質稀,量多,伴有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溺赤的治療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瀉為主。常用方藥有清上防下湯、涼血止血湯等。此外,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配合使用其他中醫藥治療方法,如針灸、拔罐、推拿等。
溺赤在中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物。
- 情志宜舒暢,不宜生氣、鬱悶。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吃不潔食物,不喝生水。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大便帶血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 1.《針灸資生經》:「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中膂俞、治腎虛消渴。腰脊不得俯仰。(見消渴。)明下云、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立愈。(見腰脊。)」
- 1.《針灸資生經》:「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腰俞、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中樞、主經閉不通。(見無子。)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兩劑後。灸乳下一寸黑員際各五十壯。氣穴、主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天樞、主胞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
- 1.《針灸資生經》:「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腰俞、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中樞、主經閉不通。(見無子。)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兩劑後。灸乳下一寸黑員際各五十壯。氣穴、主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天樞、主胞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
- 1.《針灸資生經》:「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腰俞、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中樞、主經閉不通。(見無子。)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兩劑後。灸乳下一寸黑員際各五十壯。氣穴、主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天樞、主胞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
- 1.《針灸資生經》:「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腰俞、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中樞、主經閉不通。(見無子。)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兩劑後。灸乳下一寸黑員際各五十壯。氣穴、主月水不通。奔泄氣上下。引腰脊痛。天樞、主胞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
- 2.《普濟方·針灸》:「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穴腰俞」
- 3.《針方六集》:「腰俞一穴,治腰脊痛不可俯仰,溫瘧無汗,足痹不仁,傷寒肢熱不已,女人月閉,溺赤。」
- 1.《普濟方·針灸》:「治熱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又云。及主熱病。煩滿欲嘔噦。胸脅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喜渴。口中爛。掌中熱。欲嘔。穴勞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