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噎膈反胃兼傷寒論
噎膈反胃兼傷寒論
1. 噎膈反胃兼傷寒論
問:噎膈、反胃異名同類,倘復為客邪所傷,其治亦彷彿否?曰:噎者,食即帶痰而出,有時屈曲而下;膈者,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反胃者,飲食如常,後必傾囊而出。三症雖各有辨,而致病之由總不離乎鬱結,故其治亦不甚相遠。潔古以上焦吐者,從乎氣。言食則暴吐,心下嘈雜,皆痰飲鬱火所致。
中焦吐者,從乎積。每吐則膈間隱隱刺痛,必有死血,好飲熱酒人每多犯此。若默默如癡者,為蟲積,《靈樞》所謂蟲為下膈是也。下焦吐者,從乎寒。食久不消,經日必吐,乃火衰不能生土,土不制水之候。王太僕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觀噎膈反胃症雖不一,其可治不可治,可一言而知。
白話文:
問
噎膈、反胃這幾個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都屬於同類病症。如果都是因為外邪入侵導致的,那麼治療方法是否也類似呢?
答
噎症,指的是吃東西時就會伴隨著痰一起吐出來,有時還會在食道中停留,難以下咽;膈症,指的是食道阻塞,上下不通,完全無法進食;反胃症,指的是雖然可以正常進食,但吃下去的食物會全部反吐出來。雖然這三種症狀表現不同,但導致這些病症的原因,總歸離不開氣血鬱結,因此治療方法也並不會相差太多。
潔古先生說,上焦的嘔吐,是因為氣機失調導致的。比如吃飯就馬上嘔吐,心口發悶,這就是痰飲鬱火造成的。
中焦的嘔吐,是因為積食導致的。每次嘔吐的時候,胸口都會隱隱作痛,而且常常會吐出一些血塊,喜歡喝熱酒的人更容易患上這種病症。如果病人表現得痴痴呆呆,那就是蟲積造成的,正如《靈樞》中所說「蟲為下膈」。
下焦的嘔吐,是因為寒氣導致的。食物吃下去很久都不消化,過了一兩天就會吐出來,這是因為陽氣不足,脾胃失調,無法將水氣排出。王太僕說,吃不下東西,是因為體內有火;吃下去就吐出來,是因為體內沒有火。
可以看出,噎膈、反胃等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否能治好,可以通過這些症狀表現判斷出來。
在老人中氣久衰,血液枯槁,更加鬱結而成真膈者,即不兼傷寒,百不一療。惟血氣未衰之人,因痰飲死血搏結為患者。縱加表症尚可圖治。其症雖發熱頭痛,而足必冷,傷於寒則鼻燥身疼,而脈微緊,中於風則鼻鳴乾嘔,而脈微數,以中氣久衰,不能鼓搏其脈,熱勢亦不能盛。與鼓脹之中蘊濕熱者不同。
是以辨治尤難,治此者,雖當散邪為急,然必先安中氣,如甘草乾薑湯加桂枝薑棗之類,切不可雜一味耗氣破血攻伐宿病之藥。若胃虛而逆,大半夏湯、藿香安胃散,皆以人參助胃氣行藥力也。胃中痰濕上逆,腸鳴膈痞者,半夏瀉心湯以乾薑、黃連和其寒熱,則不致於抗格也。
白話文:
老年人如果元氣長期衰弱,血液枯竭,再加上氣血鬱結形成真膈,即使不伴隨傷寒,也難以治療。只有血氣未衰的人,因為痰飲、瘀血凝結而生病,就算伴隨表症,還可以嘗試治療。這種病雖然會發熱頭痛,但腳一定會冰冷;受寒則鼻乾燥、全身疼痛,脈象微弱緊澀;受風則鼻鳴乾嘔,脈象微弱數快。由於中氣衰弱,無法推動脈搏,所以發熱也並不強烈。這與鼓脹症中蘊藏濕熱的表現不同,因此辨證治療尤為困難。治療這種病,雖然應該以散邪為急,但必須先安養中氣,例如使用甘草乾薑湯加桂枝、薑、棗等,切忌使用耗氣破血、攻伐宿疾的藥物。如果胃虛逆,可以用大半夏湯、藿香安胃散,都加入人參以助胃氣運行藥力。如果胃中痰濕上逆,腸鳴膈痞,可以用半夏瀉心湯,用乾薑、黃連調和寒熱,就不會產生抗拒。
反胃嘔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以澤瀉引桂枝、乾薑之辛入膀胱,行布水精於五經也。若腎虛水逆而嘔,金匱腎氣丸,減半地黃,偌用桂枝兼散邪以收攝之。熱吐酸水噦逆,枳皮竹茹湯下佐金丸。如見里證,不妨用下奪之法,使氣下而不上,正與本病相合,如半夏生薑大黃湯、人參利膈丸,皆可應用。但胃中寒冷者,又為切戒。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反胃嘔吐卻又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可以使用茯苓澤瀉湯。這方子以澤瀉引導桂枝、乾薑的辛辣之性進入膀胱,讓水精運行於五經。
如果腎虛導致水逆而嘔吐,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但要減少一半生地黃的用量。如果同時伴隨邪氣,可以加入桂枝來散邪,以收斂止嘔。
如果因熱而吐酸水,並且伴隨呃逆,可以使用枳皮竹茹湯並佐以金丸。
如果出現里證(即病邪深入臟腑),可以考慮使用下奪之法,讓氣往下走,避免往上逆,這正好符合治療本病的原則。半夏生薑大黃湯和人參利膈丸都可以使用。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胃中寒涼,則要避免使用這些方法。
故仲景有客熱不能消穀,胃中寒冷則吐之論,當效理中加枳實加附子等法治之。
白話文:
所以張仲景提出了「客熱不能消穀」和「胃中寒冷則吐」的理論,應該使用含有【枳實】和【附子】成分的藥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