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中風兼傷寒論
中風兼傷寒論
1. 中風兼傷寒論
晨窗雪霽,光射四壁,張子被褐方起,誦雪嶠熟煮春風劈爛椽之句。客有量屐過我而進苦雪篇者,中有凍餒相繼倒一語。憮然久之,因呼從事爐頭,相與平章風雅,杯霽內。論及醫道之難,而傷寒為最難,傷寒而挾雜病者尤難。是以亙古絕無兼該之例,後世不能兼善其術也。
余曰:安有滔滔江漢不通潮汐者乎?苟能純一其道,則圓機在我,活法隨人,何慮兼症之不克哉!客舉手稱善,請析中風兼傷寒義始。
問:中經絡兼傷寒。曰:傷寒邪從外入,中風風從內召,雖同具汗下和解之法,而虛實之機,微有不同。傷寒悉從外邪起見,故必分營衛經絡,一毫不可混淆。中風外內合邪,故攻表必兼養正,如小續命中芎、歸、參、附之類。即兼傷寒者,亦當顧慮正氣為主,若率意攻表,則營熱轉甚,在裡之津液勢必隨表藥外泄,而為燥癢枯竟之症矣。
白話文:
清晨,雪已停止,陽光照射到四面的牆壁上,張子身穿粗布衣裳剛起牀,正在朗讀「雪嶺熟煮春風劈爛椽」的詩句。有一位客人量了量他的鞋,然後遞上一篇描述嚴冬苦寒的詩作,其中有一句提到「凍餒相繼倒」,讓人感到悲憤不已。他思考了許久,於是呼喚廚房的人來,與他一起品評詩詞的美學,並分享著酒宴。
他們談論到醫學之道的困難,特別是傷寒是最困難的病症,若再加上其他雜症就更難處理。因此,自古以來從未有過能夠同時兼顧所有病症的例子,後世的醫術也不能全面地解決這些問題。
我說:怎麼可能有如江漢這樣的水流卻不遵循潮汐規律呢?只要我們專注於一種方法,那麼靈活的思維就在我們手中,活潑的方法會適應不同的情況,何必擔心不能同時處理多種症狀呢?客人贊同我的觀點,請求我解析中風和傷寒這兩種病症的區別。
問:中經絡加上傷寒。答:傷寒是由外部侵入的邪氣引起,中風則是由內部引發的風氣,雖然兩者都涉及到發汗、下藥和調和的治療方法,但虛實的機制略有不同。傷寒主要關注外邪的影響,所以必須分別考察營氣、衛氣和經絡,一絲一毫都不能混淆。中風涉及內外邪氣的結合,所以在攻擊表症時也必須養護正氣,像是小續命湯中的川芎、當歸、人參、附子等藥物。對於同時出現傷寒的病情,也應該以保護正氣為主,如果只顧著攻表,則會導致營血熱度加重,體內的津液必定會隨著表藥外洩,結果可能引發乾燥、瘙癢和枯竭的症狀。
問:中血脈。曰:中血脈,即傷寒之半表半裡症,傷寒邪未深入,但須和解中風。陰血先虧,故必養血兼除風熱,所謂「血行風自滅」是也。在兼傷寒者,和解藥中稍加調血之味,以滋血燥,不得任用滋陰涼血之藥。
問:中腑兼傷寒。曰:中腑多見閉症,與傷寒之裡實脹閉不殊。傷寒邪熱入腑,灼爍陰津,故用承氣以泄其熱,不得雜一味表藥,恐引熱勢上蒸也。中風,是裡熱生風,木邪乘土,故攻裡必兼祛風熱,如三化湯中用羌活之義。閉症而見痰鳴喘脹,面赤口張,為正氣暴絕,此必不治。
白話文:
問:中血脈。答:中血脈,指的是傷寒病症中的半表半裡狀態,傷寒病原尚未深入體內,而是需要進行調和與疏解。如果陰血已經耗損,則必須同時補血與清熱解毒,這就是所謂的「血行風自滅」。如果病情還兼有傷寒,那麼在使用調和與疏解的藥物時,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能夠滋潤血液、防止血液乾燥的成分,但不能單純使用滋陰涼血的藥物。
問:中腑並伴有傷寒。答:中腑通常會表現為閉塞的症狀,與傷寒裡部的實證脹滿非常相似。傷寒病原進入腑部後,會燒灼陰液,因此需要用承氣類藥物來排出熱邪,不能混用一種發汗解表的藥物,以防熱邪上衝。如果出現中風的情況,則表示體內熱邪導致風動,木邪乘土,所以在攻伐裡部病竈時,必須同時清除風熱。當閉塞症狀伴隨著痰聲、喘息和脹滿,以及面色紅赤、口開等情況出現時,這是正氣突然衰竭的徵兆,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療。
問:中臟兼傷寒。曰:中臟多見脫症,與直中陰經之自利無異。古法用三生飲治脾肺之中,地黃飲子治腎肝之中,侯氏黑散治心與包絡之中。然用以治臟虛受邪之證,誠為聖藥。若卒中昏迷,手撒,遺尿,真陰失守之脫症,雖有合劑,不能復起,況兼傷於寒者乎?
問:類中兼傷寒。曰:類中大綱有三,曰氣衰,曰火暴,曰痰逆,總皆陽虛邪害空竅所致。河間之地黃飲子為下虛上盛,陰火暴逆而設;東垣之三生飲為脾肺氣衰,痰積於中而設;丹溪之星香二陳為形盛氣阻,痰盛於外而設。在兼傷寒者,三法俱不可效。惟和營衛中,隨症加養氣導火豁痰之藥,斯為兼得之法。
白話文:
問:內臟與風寒同時受到傷害。答:內臟受損通常會出現脫症狀,這與直接侵入陰經導致的自利情況沒有太大差別。古代的治療原則是,用三生飲來治療脾肺所主的內臟,用地黃飲子來治療腎與肝所主的內臟,侯氏黑散則用於心與包絡(心包)所主的內臟。然而,這些藥物確實對治療因內臟虛弱而受到邪氣侵擾的病症非常有效。如果遇到突然昏迷、手鬆弛、尿失禁等脫症狀,即使有合適的藥方,也無法使患者重新活躍起來,更不用說還受到寒邪的侵襲了。
問:類似於內臟受到傷害,同時又伴有風寒。答:類似於內臟受損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氣力衰竭、火勢過旺、以及痰液上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邪氣侵入體內。河間的地黃飲子用於治療下部虛弱、上部旺盛,以及陰火突然逆反的狀況;東垣的三生飲用於治療脾肺氣力衰減,以及中間積聚著痰液的情況;丹溪的星香二陳則用於形體壯大、氣流受阻,以及外部痰液積聚的狀況。對於同時受到風寒影響的情況,這三種方法都不適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在調和營養和衛生的同時,根據不同的症狀添加養氣、導火、豁痰的藥物,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
問:中風本有六經形證,與兼感客邪何異?曰:中風六經形證,是指口眼喎斜,肢體麻瞀等症而言,與傷寒六經見症不同。然亦間有惡寒發熱之候。但中風雖有惡寒,必常時凜凜,或經日不止,不似外感之驟然惡寒發熱如燔也。中風雖有火炎痰濕頭痛,必時甚時減,或晝甚,或夜甚,不似外感之頓然發熱大痛,晝夜不分也。
中風雖有肢體煩疼,必麻痹不仁,或久臥床褥所致,不似外感之忽然壯熱無汗,骨節煩疼也。中風雖有表虛自汗,必時常濈濈,不似外感之驀然發熱,頭痛自汗也。中風雖有往來寒熱,必常常若此,不似外感之發熱頭痛,三四日而轉入少陽也。中風雖有大便枯約,必平昔至圊艱難,不似外感之大熱數日,熱邪入里而燥結不通也。
白話文:
中風與外感之辨
**問:**中風本有六經形證,與兼感客邪何異?
**答:**中風六經形證,指的是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與傷寒六經表現的症狀不同。然而,中風也會偶爾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
但中風的惡寒,必是持續不斷的寒涼感,或持續一整天以上,不像外感引起的惡寒發熱,會像火燒一樣突然出現。
中風雖然會有火炎痰濕引起的头痛,但疼痛的程度會時輕時重,或白天嚴重,或晚上嚴重,不像外感引起的頭痛,會突然發作,劇烈疼痛,不分昼夜。
中風雖然會有肢體疼痛,但會伴隨著麻痹和失去知覺,可能是長期卧床造成的,不像外感引起的疼痛,會突然出現劇烈的發熱、無汗、骨節疼痛。
中風雖然會有表虛自汗,但會持續不斷地微微出汗,不像外感引起的出汗,會突然發熱、頭痛,伴隨出汗。
中風雖然會有反覆的寒熱,但一直都會有這種情況,不像外感引起的寒熱,會先發熱頭痛,三四天后才轉入少陽證。
中風雖然會有大便乾燥,但通常平時排便就困难,不像外感引起的便秘,是因爲高燒持续数日,热邪进入体内而导致燥结不通。
中風雖有小水短澀,必向來不利,或見頻數,不似外感之熱結膀胱,煩渴引飲,小腹脹閉也。以此審辨,則中風之本症兼症可瞭然心目矣!
問:有年少體肥之人,平素左半身無汗,脅下一片常冷。數日前索逋下鄉,是日天氣暴寒,舟中食飯一著,隨食隨冷,便覺凜凜畏寒,登崖失足顛仆,扶挾解帶而寢。是夜即發熱頭痛,喘鳴胸滿,遍體煩疼,腰脊左脅尤甚,左半身不能轉動,仍冷不熱,手足亦微冷,第三日扶病而歸。其脈左手弦細,右手遲滑,絕不似外感之候。
因見脈弦脅痛,與小柴胡二服,不應;又似半肢風廢,與小續命,亦不應。檢方書中半身無汗例,當二陳、四物合用。按法治之,亦無效。今舌上微有薄苔,而左畔白滑,右畔微黃,得病後,大便已去二次,去亦無多,小便略見黃澀,究竟此屬何症?當與何藥?曰:此人素有寒飲結聚脅下,更兼內外感寒,加以驚僕痰逆,則發熱喘鳴,頭痛,胸滿身疼,勢所必至。
白話文:
中風雖然可能出現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的情況,但這一定是之前身體狀況就不好,或者出現頻尿,不像外感熱邪入侵膀胱,病人會感到口渴想喝水,小腹脹滿難以排便。透過這些特徵,我們就能清晰地辨別中風的本症與兼症。
請問:有一個年輕體型肥胖的人,平時左半身就容易出汗少,肋骨下方經常冰冷。前幾天他到鄉下,那天天氣非常寒冷,他在船上吃飯,還沒吃完就覺得冷,接著就感到身體發冷。後來他爬山時失足跌倒,被人扶着解開衣服躺下休息。當天晚上就發熱頭痛,呼吸急促,胸悶,全身痠痛,腰部、脊柱和左邊肋骨疼痛更厲害,左半身不能動,而且還是又冷又熱,手腳也微微發涼,三天後才病恹恹地回家。他的脈象左手弦細,右手遲滑,完全不像外感疾病的表現。
因為看到他脈象弦緊,肋骨疼痛,就給他用小柴胡湯,兩劑後沒有效果。又因為看起來像是半邊身體風邪入侵而導致的麻痺,就給他用小續命湯,也無效。我翻查藥方書中關於半身不汗的記載,應該用二陳湯和四物湯合用。按照藥方治病,還是沒有效果。現在他的舌苔薄白,左邊舌苔白滑,右邊舌苔微黃,他發病後已經拉了兩次肚子,但每次拉的不多,小便稍微偏黃而且排尿困難。究竟是什麼病?應該用什麼藥呢?
其右半經脈貫通處受邪,則從陽而化為熱,左半寒飲積結之界,平時尚且無汗,縱有寒邪湊泊,亦必從陰而釀寒。陽氣不到之所,自然重著難移,陽氣不行於脈,自然弦細搏指。至於右脈遲滑,手足微寒,皆緣脾氣向衰。熱勢不盛,所以舌苔不能幹燥,大便不能結硬。其小便黃澀一證,難因肺胃氣化不行,亦見下焦真陽未艾。
斯人向後必夭,目今尚可挽回,當與五積散,晝夜三進,總藉辛溫解散之力,可以內消寒滯,中溫血脈,外逐表邪,一舉而有三得。其外可用白芥子、川烏、姜滓,炙熱包熨之。候表邪分解,裡氣調和,然後用六君子加辛、附、薑、桂之屬,徐溫中氣可也。
白話文:
右邊經脈的交匯處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從陽氣轉化為熱。左邊經脈則積聚了寒飲,平時就沒有汗,即使有寒邪入侵,也會從陰氣轉化為寒。陽氣達不到的地方,自然就會重著難移,陽氣不能在經脈中運行,自然脈象就會弦細而搏指。至於右邊脈搏遲緩滑利,手腳微寒,都是脾氣衰弱的緣故。熱勢不盛,所以舌苔不能乾燥,大便不能結實。小便黃澀是肺胃氣化不通暢,但下焦真陽尚未完全熄滅。
此人命不久矣,但現在還有救,應該服用五積散,一天三次,配合辛溫解散的力量,可以內消寒滯,中溫血脈,外逐表邪,一舉三得。外敷白芥子、川烏、薑滓,炙熱包熨。等到表邪消除,裡氣調和,再用六君子湯加上辛附薑桂之類,慢慢溫補中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