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外科經驗方》~ 潰瘍

回本書目錄

潰瘍

1. 潰瘍

黃耆人參湯,治諸瘡潰後,食少倦怠,口舌乾燥,或寒熱往來,驚悸少睡,並治之。

黃耆(鹽水拌,炒,三錢),人參,白朮(炒),蒼朮(米泔水浸,炒,一錢),陳皮(一錢),當歸(酒拌),炙甘草(一錢),麥門冬(五分,去心,胃寒不用),神麯(五分,炒),升麻(一分),黃柏(三分,酒炒,腹不實者去之),五味子(搗碎,炒,五分)

作一劑,用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食遠服。如少睡,加酸棗仁(炒一錢)。肌肉遲生,加白斂(去皮,一錢)。

乳香止痛散,治諸瘡潰爛,疼痛不忍。

乳香,沒藥(各二錢),寒水石(煅),滑石(各四錢),冰片(半分)

為細末,搽患處。

雄黃解毒散,治一切癰腫潰爛毒熱甚者,先用此藥二三次,以後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白礬(四兩),寒水石(一兩,煅)

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一兩,洗患處,以太乙膏或神異膏貼之。

豬蹄湯,治一切癰疽,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痛。

白芷,黃芩,當歸,羌活,赤芍藥,生甘草,露蜂房(蜂兒多者佳,各五錢)

用豬蹄一雙,水四五碗,煮熟去油柤。入前藥,煎數沸,去柤。溫洗,隨用前膏藥貼之。

神仙蠟礬丸,治癰疽及腸癰,托裡消毒,固臟腑,止膿血。

黃蠟(七錢),白礬(一兩,細研)

熔蠟,候溫入礬末,和勻,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滾湯送下。

治諸瘡久不合口,用炮附子去皮尖,為細末,唾津和,隨瘡大小作餅置患處,用艾壯於餅上灸之,更服大補氣血藥。用江西豆豉為餅,多灸之,亦效。

加減八味丸,治疽痊後及將痊,口乾渴,舌或堅黃,及未病先渴,益腎水,制心火。

肉桂(一兩),山茱萸(用肉,酒拌搗膏),山藥(各四兩),澤瀉(蒸,三兩),五味子(微炒,四兩),牡丹皮(白者佳),白茯苓(各二兩),熟地黃(八兩,酒拌搗膏)

為末,入二膏,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太乙靈應膏,治一切瘡疽,及跌打損傷,寒濕疾痛。

玄參,大黃,肉桂,白芷,生地黃,芍藥,當歸(各兩)

為咀,用香油二斤,浸五七日,煎至黑色,去柤,徐徐下黃丹一斤,再煎二十餘滾,滴水成珠,即為膏矣。加沒藥、乳香一兩亦可。

白話文:

【潰瘍】

黃耆人參湯:適用於各種創傷潰爛後,胃口差、疲憊乏力,口乾舌燥,或有時冷熱交錯,驚慌失措,睡眠不足等症狀。方中含有黃耆、人參、白朮、蒼朮、陳皮、當歸、炙甘草、麥門冬、神麯、升麻、黃柏、五味子等成分。所有藥材混合後煎煮,加入三片薑,待水分減半後服用。若睡眠品質不佳,可額外添加炒酸棗仁;若肌肉恢復緩慢,則可增加白斂。

乳香止痛散:用於治療各種潰爛創傷所導致的劇烈疼痛。主要成分為乳香、沒藥、寒水石、滑石、冰片。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塗抹在受傷部位。

雄黃解毒散:適用於嚴重的潰爛感染。使用雄黃、白礬、寒水石,將藥材混入熱水中,趁熱清洗受傷部位,然後敷上太乙膏或神異膏。

豬蹄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膿腫,能消除腫脹、去除壞死組織、滋潤傷口,減輕疼痛。藥材包括白芷、黃芩、當歸、羌活、赤芍藥、生甘草、露蜂房。先煮豬蹄,然後加入藥材,煎煮後,溫洗患處,再貼上前述膏藥。

神仙蠟礬丸:適用於膿腫、腸道膿腫,能排毒固臟,止住膿血。主要成分為黃蠟和白礬,將其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十顆,飯後用熱水送服。

對於久不癒合的傷口,可以使用炮附子去皮尖,磨成細粉,與唾液混合,根據傷口大小做成餅狀,放在受傷部位,然後在餅上施灸,同時服用大補氣血藥物。

加減八味丸:適用於膿腫康復後或康復期,口乾渴,舌頭堅硬發黃,以及尚未發病但已感到口渴的情況。藥材包含肉桂、山茱萸、山藥、澤瀉、五味子、牡丹皮、白茯苓、熟地黃。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顆,空腹用鹽水吞服。

太乙靈應膏: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膿腫,以及跌打損傷、寒濕疾病和疼痛。藥材包括玄參、大黃、肉桂、白芷、生地黃、芍藥、當歸。將所有藥材磨碎,浸泡在香油中五到七天,煎煮至黑色,然後慢慢加入黃丹,再煎煮至滴水成珠,即成為膏藥。可以額外添加一兩的沒藥和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