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醫論拾遺》~ 《醫學問對》注 (2)

回本書目錄

《醫學問對》注 (2)

1. 《醫學問對》注

王旭高注:宜與葉氏《溫熱論》中舌苔一段參看。

「婦人胎前產後之溫病,又當分別言之。朱丹溪曰: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是源於仲景亡血禁汗之條。張景岳曰:產後表邪宜解,火邪宜清,內滯宜消,此源於仲景小柴胡、承氣等法。是二子之論,不可偏廢。然而產後自有妙法。

妙法云何?手揮目送是也。手下所治是實證,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如病從上焦來,治上不犯中,藥不可輕,須用多備少服法。外感己,即復其虛。所謂無糧之兵,貴在速戰。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能勝藥矣。如腹痛拒按則化瘀,喜按即補絡,快如轉丸。

其六氣為病,除傷寒遵仲景法外,當於溫熱條中三焦求之。斟酌輕重而急用之,所謂另出手眼者,不外是矣。」

王旭高注:手揮目送四字,妙!妙!

「痙瘛癇厥四字,最宜分別。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瘛也。抽掣搐搦,時作時止,數日數月復發,發則不治而自止者,癇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熱如火者,亦厥也。仲景曰: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曰厥。

《素問》謂: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蓋痙屬水,而瘛屬火。一則因寒,一則因熱,各不相侔也。大抵痙瘛癇厥四證,皆當以寒熱虛實辨之。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皆虛痙也。風寒風濕致痙者,寒痙也。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

俗傳慢驚風者,虛寒痙也。陰液虛而本臟自病者,虛熱痙也,後人皆以痙名,其實寒為痙,而熱為瘛。仲景剛痙、柔痙之論,為傷寒者而言,未嘗議及瘛病,故總在寒水一門,兼風則為有汗之柔痙,蓋寒而實者也。除寒痙外皆瘛病之實而熱者也。治痙宜用剛而溫,治瘛宜用柔而涼。

痙而兼瘛,水極而似火也。瘛而兼痙,火極而似水也。此其大略也。」

王旭高注:寒為痙而熱為瘛。一語破的。

「暑,兼濕與熱者也。蒼瘦面黑之人,陰虛而火旺,感暑之熱,而即發者,為暑溫。肥白麵黃之人,感暑之濕,不即發,至秋後發者,曰濕溫。今人謬言癉瘧,其實皆濕溫也。濕溫所由成,濕重熱輕,熱伏濕中而成也。其見證:頭痛惡寒,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而必以舌白不渴,脈細而濡,面色淡黃為提綱。」

王旭高注:又有一種膏粱嗜酒體肥之人,時值春末夏秋,觸染溫邪,與濕相搏,亦屬濕溫。2

白話文:

王旭高註解:應該參看葉氏《溫熱論》中關於舌苔的描述。

婦女在懷孕前和產後發生的溫病,要分別說明。朱丹溪認為,產後應當大補氣血,即使有其他疾病,也不要先處理。一切疾病多半是因為血虛,都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源於張仲景禁止因失血而發汗的原則。張景岳認為,產後有表邪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有火邪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有內在淤滯應該用消除的方法,這源於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承氣湯等方劑的思路。這兩位醫家的觀點,不可偏廢。然而產後自有特別的治療方法。

這個特別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手揮目送」。用手治療的是實證,而心中、意中已經確定這是產後病症,辨證準確,對症下藥,就能一擊即中。如果病從上焦來,治療上焦時不要影響到中焦,用藥不能太輕,必須採用多備藥而少量服用的方法。外感疾病已經痊癒,就要馬上恢復身體的虛弱,就像沒有糧食的士兵,貴在速戰速決。如果因為害怕產後虛弱而用藥過輕,拖到三、四天後,反而不能承受藥力了。如果腹痛拒絕按壓,就用化瘀的方法;如果喜歡按壓,就用補養經絡的方法,效果快如轉動圓珠。

至於六氣引起的疾病,除了傷寒要遵循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外,對於溫熱病,應當從三焦的角度來尋找病因。衡量疾病的輕重緩急來用藥,這就是所謂的「另出手眼」。

王旭高註解:「手揮目送」這四個字,真是太妙了!

「痙、瘛、癇、厥」這四個字,最應該仔細區分。痙,指的是身體僵硬。後人所說的角弓反張,古人就稱之為痙。瘛,指的是身體蠕動抽搐。後人所說的抽掣、搐搦,古人就稱之為瘛。抽掣、搐搦,時好時壞,幾天或幾個月後復發,發作時不治療也會自行停止的,就是癇。四肢冰冷如冰的,是厥。四肢發熱如火的,也是厥。張仲景說: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以稱為厥。

《素問》認為:太陽經脈所到的地方發生痙,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發生瘛。痙屬於水,而瘛屬於火。一個是因為寒,一個是因為熱,兩者並不相同。大體來說,痙、瘛、癇、厥這四種病症,都應當從寒熱虛實的角度來辨別。六淫邪氣導致的痙,屬於實證。產婦失血、久病導致的痙、因誤用攻下導致的痙、溫病誤用發汗導致的痙、瘡瘍病發汗導致的痙,都屬於虛痙。風寒、風濕導致的痙,屬於寒痙。風熱、風暑、燥火導致的痙,屬於熱痙。

民間傳說的「慢驚風」,是虛寒痙。陰液虛弱而臟腑自身發病的,是虛熱痙。後人把這些都稱為痙,實際上寒的屬於痙,而熱的屬於瘛。張仲景關於剛痙、柔痙的論述,是針對傷寒而言的,並沒有提及瘛病,所以都歸於寒水一類,加上風邪就成為有汗的柔痙,這種情況是寒而實的。除了寒痙之外,其他的都是瘛病,屬於實熱。治療痙應該用剛強而溫熱的藥,治療瘛應該用柔和而涼爽的藥。

痙同時兼有瘛的症狀,是水寒到了極點而呈現出類似火熱的假象。瘛同時兼有痙的症狀,是火熱到了極點而呈現出類似寒水的假象。這就是它們的大概情況。

王旭高註解:寒的屬於痙,熱的屬於瘛,這句話一語道破!

暑,是兼有濕和熱的邪氣。面色蒼白消瘦、皮膚黝黑的人,是陰虛火旺的體質,感受暑熱後立即發病的,屬於暑溫。面色白胖、皮膚黃潤的人,感受暑濕後不立即發病,要到秋後才發病的,稱為濕溫。現在的人誤認為是癉瘧,其實都是濕溫。濕溫的形成原因,是濕氣重而熱邪輕,熱邪潛伏在濕氣之中而形成的。其症狀表現為:頭痛惡寒、胸悶不思飲食、午後發熱,情況看起來像陰虛,但一定有舌苔白而不渴、脈細而濡、面色淡黃這些特徵作為主要診斷依據。

王旭高註解:另外還有一種喜歡吃肥甘厚味、嗜酒、體型肥胖的人,在春夏之交或夏秋之際,感染溫邪,與濕氣相搏,也屬於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