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醫論拾遺》~ 痰論

回本書目錄

痰論

1. 痰論

人身無痰。痰者,津液之所聚也。散則還為津液,非經絡臟腑中別有邪氣穢物,號稱痰者,以為身害,必先去之而後已也。夫上焦沖氣不足,則津液為痰,聚於胸膈,喉間梗梗,鼻息喘急。中焦營氣不足,則血液為痰,壅塞脈道,變幻無常,為病莫測。下焦衛氣不足,津液遂滯,則為悍痰,四末之間,麻木壅腫。

治本則補之益之,然宜先治其標,則化之有法。痰如稠而不清,則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則用攝之之法。下虛上實,上壅下塞,則復之墜之。何謂澄之之法,如白礬有卻水之性,既能澄濁流,豈不足以清痰乎?然不可多用。阿膠亦能澄清。蓋濟水之性,清勁能穴地流,煮而為膠,最能引膈上之痰下行,此用之所謂澄之之法也。

白話文:

人體本來沒有痰,痰是津液積聚而成的。痰散開就會變成津液,若不是經絡臟腑中存在著邪氣穢物,而被稱為痰,危害身體,就必須先去除它。上焦的沖氣不足,就會導致津液變成痰,積聚在胸膈,喉嚨感到梗塞,呼吸急促。中焦的營氣不足,就會導致血液變成痰,阻塞脈道,變化無常,病症難以預測。下焦的衛氣不足,津液就會停滯,變成頑痰,四肢麻木腫脹。

治療的根本方法是補益,但應該先治標,才能化痰。痰如果濃稠不清,就要用澄清的方法。如果痰散而不收,就要用收攝的方法。如果下虛上實,上壅下塞,就要用復歸和墜落的方法。所謂澄清的方法,就像白礬有卻水性,可以澄清濁流,當然可以清痰。但不能過量使用。阿膠也能澄清,因為它有濟水性,清勁能穴地流,煮成膠,最能引導膈上之痰向下運行,這就是所謂的澄清方法。

何謂攝之之法?益智一味,有安三焦,調諸氣,攝涎唾,固脫滑之妙,最能建功。古醫方每以治多唾者,專取其辛而能攝,非僅溫胃寒而已。此所謂攝之之法也。何謂復之之法?腎間真氣不能上升,則水火不交,則氣不通,而津液不注於腎,敗濁而為痰。宜用八味丸,地黃、山藥、山萸以補腎精,茯苓、澤瀉以利水道,肉桂、附子以潤腎燥。

桂、附燥熱之藥,何以能潤?《經》不云乎「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則氣自通也,所謂復之之法也。何謂墜之之法?如痰涎聚於胸膈之間,為嗽為喘,為膈為噎,為眩為暈,或大便時秘不通,宜與養正丹、靈砂丹,質重性險之劑以引之,所謂墜之之法也。

白話文:

什麼是攝的方法呢?益智這味藥,具有安神三焦、調和氣血、收斂津液、固澀滑脫的妙用,最能發揮功效。古時候的醫生,在治療唾液過多的病患時,往往專門選用辛味藥物來收斂,不只是單純溫暖胃寒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攝法。

什麼是復的方法呢?腎臟之間的真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水火不交,氣血不通暢,津液也無法灌注到腎臟,導致濁氣淤積而形成痰。應該使用八味丸,地黃、山藥、山萸肉來補益腎精,茯苓、澤瀉來利水通暢水道,肉桂、附子來滋潤腎臟的燥熱。

肉桂、附子都是燥熱的藥物,為什麼能滋潤呢?《經》書上不是說「腎臟喜乾燥,急需服用辛辣之物來滋潤它」嗎?打開毛孔,引導津液,氣血自然就能流通,這就是所謂的復法。

什麼是墜的方法呢?如果痰液停留在胸膈之間,導致咳嗽、喘息、胸悶、噎塞、頭昏眼花,或者大便秘結不通,就應該服用養正丹、靈砂丹等質地沉重、性險峻的藥物來引導它下行,這就是所謂的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