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拾遺》~ 痰論
痰論
1. 痰論
人身無痰。痰者,津液之所聚也。散則還為津液,非經絡臟腑中別有邪氣穢物,號稱痰者,以為身害,必先去之而後已也。夫上焦沖氣不足,則津液為痰,聚於胸膈,喉間梗梗,鼻息喘急。中焦營氣不足,則血液為痰,壅塞脈道,變幻無常,為病莫測。下焦衛氣不足,津液遂滯,則為悍痰,四末之間,麻木壅腫。
治本則補之益之,然宜先治其標,則化之有法。痰如稠而不清,則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則用攝之之法。下虛上實,上壅下塞,則復之墜之。何謂澄之之法,如白礬有卻水之性,既能澄濁流,豈不足以清痰乎?然不可多用。阿膠亦能澄清。蓋濟水之性,清勁能穴地流,煮而為膠,最能引膈上之痰下行,此用之所謂澄之之法也。
何謂攝之之法?益智一味,有安三焦,調諸氣,攝涎唾,固脫滑之妙,最能建功。古醫方每以治多唾者,專取其辛而能攝,非僅溫胃寒而已。此所謂攝之之法也。何謂復之之法?腎間真氣不能上升,則水火不交,則氣不通,而津液不注於腎,敗濁而為痰。宜用八味丸,地黃、山藥、山萸以補腎精,茯苓、澤瀉以利水道,肉桂、附子以潤腎燥。
桂、附燥熱之藥,何以能潤?《經》不云乎「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則氣自通也,所謂復之之法也。何謂墜之之法?如痰涎聚於胸膈之間,為嗽為喘,為膈為噎,為眩為暈,或大便時秘不通,宜與養正丹、靈砂丹,質重性險之劑以引之,所謂墜之之法也。
白話文:
在人體內並無固定的痰存在,痰是體內津液聚集而成的產物。它在分散時會回到津液的狀態,並不是經絡和臟腑中另有邪氣或髒物,被稱作痰來危害身體,必須先清除才能停止。當上焦的衝氣不足時,津液就會轉化為痰,聚集在胸膈,使人感到喉嚨有異物感,呼吸急促。中焦營氣不足時,血液就會轉化為痰,阻塞脈絡,病狀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下焦衛氣不足時,津液就會滯留,形成強烈的痰,導致四肢末端出現麻木和腫脹。
治療根本是補充和增強體力,但應先處理表面的問題,這樣纔能有效化解。如果痰稠厚不清,就應用澄清的方法。如果痰分散而不集中,就用收斂的方法。如果下方虛弱上方充實,上方堵塞下方閉塞,就用恢復和下降的方法。澄清的方法,如白礬有排水的特性,既能澄清渾濁的水流,清理痰自然也不在話下,但不宜過量使用。阿膠也有澄清的效果,因為濟水的特性,清澈且能穿透地層流動,煮成阿膠後,最能引導膈上的痰向下移動,這就是所謂的澄清方法。
收斂的方法,益智一味有安定三焦、調節各類氣體、收斂口水和唾液、固守脫落滑脫的奇效,最能建立功績。古代醫學常用來治療多吐唾液的情況,主要取其辛辣且能收斂的特性,不僅是溫暖胃寒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收斂方法。恢復的方法,如果腎間的真氣無法上升,那麼水火就不能交匯,氣體就不會流通,津液也不會流入腎臟,而是變為混濁的痰。應使用八味丸,由地黃、山藥、山萸來補充腎精,茯苓、澤瀉來利尿,肉桂、附子來滋潤腎燥。
肉桂、附子等燥熱藥物,為什麼能滋潤?經典中不是說「腎臟苦於乾燥,急需辛辣食物來滋潤」嗎?打開毛孔,使津液分泌,氣體自然會流通,這就是所謂的恢復方法。下降的方法,如痰液聚積在胸膈之間,引起咳嗽、喘息、胸悶、吞嚥困難、頭暈目眩,或大便時祕不通,應使用養正丹、靈砂丹等質地重且性質猛烈的藥物來引導,這就是所謂的下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