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拾遺》~ 《醫學問對》注 (1)
《醫學問對》注 (1)
1. 《醫學問對》注
「試言溫病起手太陰之故。夫天地一陰一陽也,若在於時,一寒一暑也。而寒暑之成,由風變也。自秋而冬,風從西北方來,乃觱發之寒風,寒必傷陽,膀胱足太陽腑也,寒邪郁遏陽氣,而為頭痛惡寒之傷寒。自春而夏,風從東南方來,乃解凍之溫風,溫必傷陰,肺手太陰臟也,溫邪郁遏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身熱之溫病。
故傷寒從太陽經肌表始,由表而里;溫病從太陰經上焦始,由上而下,一縱一橫,而寒熱之病情彰矣。」
王旭高注:論寒暑由乎風變,及寒風傷陽溫風傷陰之理,洵是特識。
「夫溫病不用麻黃髮汗之故,可罕譬而知之,今夫冬令嚴寒,西北行令也,西北風為主風,見之不雨,風轉東南,而來雨矣。春夏溫暖,東南行令也,東南風為主風,見之不雨,風轉西北,而雨至矣。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夏令安得用辛溫如麻黃髮表之藥乎。且夫汗也者,以陽氣為運用,以陰津為材料,陰津有餘,陽氣不足,又為寒邪殺厲之氣所搏,不能自出,必用麻黃辛溫味薄急走之藥,以運其陽氣而汗始出。故《傷寒》一書,始終以救陽氣為主。
白話文:
溫病的發病原因,源於太陰經。天地間陰陽相生相克,季節變化也反映了寒暑交替。而寒暑的變化,是由風引起的。秋季到冬季,風從西北方向吹來,是凜冽的寒風,寒風傷陽氣,而膀胱足太陽是陽氣所在的部位,寒邪阻遏陽氣,就會導致頭痛怕冷的傷寒病。春季到夏季,風從東南方向吹來,是解凍的溫風,溫風傷陰氣,而肺手太陰是陰氣所在的部位,溫邪阻遏陰氣,就會導致咳嗽、出汗、口渴、發熱的溫病。
所以傷寒從太陽經的肌表開始,由外向內發展;而溫病從太陰經的上焦開始,由上向下發展,一個橫向,一個縱向,因此寒熱病症就顯現出來了。
溫病不用麻黃發汗的原因,可以舉例說明:冬天嚴寒,西北方向是主風之處,西北風盛行,但不下雨,風轉向東南,就下雨了。春夏溫暖,東南方向是主風之處,東南風盛行,但不下雨,風轉向西北,就下雨了。人體的汗,可以用天地的雨來比喻,夏季怎麼能用辛溫發表的麻黃呢?而且,汗的生成,靠陽氣來驅動,靠陰津來滋養,如果陰津充足而陽氣不足,又受到寒邪的侵襲,不能自行排出汗液,就必須用辛溫、味薄、快速起效的麻黃,來驅動陽氣,才能出汗。因此,《傷寒論》始終以救陽氣為主。
若陰氣有餘,陰津不足,又為溫熱升發之氣所爍,而汗自出或不出,必用膏、知、冬、地,辛涼甘潤之品,培養其陰津為材料,以為作汗之地。故治溫病者始終以救陰津為主。至萎蕤湯用麻黃,雖感冬時之溫,仍有冷風外束也。故以石膏治溫、麻黃達表。」
王旭高注:論溫病發表不用麻黃或用麻黃一節,理明辭暢。
「溫邪鬱於肌表血分,必發斑疹,不知手經本自逆傳,手太陰病不解,原有必傳手厥陰心包絡之理。故溫病中發疹者十居八九,發斑者十居二三。斑乃純赤大片,為肌肉病,胃主肌肉,胃病也。赤為營色。故以石膏、知母為主,亦可加犀角、玄參。所謂主以鹹寒,佐以苦甘法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氣過盛,但陰津不足,又受到溫熱上升的氣息灼燒,導致出汗或不出汗,就必須使用滋陰潤燥的藥物,像是石膏、知母、冬瓜皮、生地,補充陰津,作為汗液產生的基礎。所以治療溫病,始終以滋養陰津為首要目標。至於萎蕤湯中加入麻黃,雖然麻黃是溫性的,但冬天仍有冷風束縛體表,所以要用石膏清熱解表,麻黃則幫助藥力發散到體表。
溫邪鬱結在肌膚和血液,就會出現斑疹。但是,手太陰經原本就容易逆傳,手太陰病症沒有完全消除,必然會傳到手厥陰心包絡。因此,溫病中出現發疹的佔八九成,出現斑疹的佔二三成。斑疹呈現紅色大片,是肌肉病變,而胃主肌肉,所以是胃病。紅色是營血的顏色,所以以石膏、知母為主,也可以加入犀角、玄參,用鹹寒的藥物為主,苦甘的藥物為輔。
若夫疹則紅點高起,系血絡中病,肺病也。當主以薄、蒡芳香透絡,銀、翹辛涼解肌,甘、桔、地、玄參甘寒清血。要皆主以化法為正。吳又可出一托裡舉斑法,用歸、升、柴、芷、山甲溫燥之品,當春夏陽升時,更升陽氣,能不畏傷其津液乎?」
王旭高注:葉氏《溫熱論》中,有瑣碎小點淡紅色,非屬陰斑,即屬虛斑之說,似宜補托,如加減復脈之類,亦托法也。若又可之託里舉斑,溫燥升發,斷不可從。
「試言舌苔,舌絳不渴夜甚,乃入營的候(清營湯),絳而中心黃者,當氣血兩清(玉女煎),純絳鮮紅,急滌心包(清營湯、牛黃丸),中心干絳,兩清心胃(化斑湯、元犀飲),尖獨干絳,專泄火腑(冬地三黃湯),舌絳而干,當濡胃陰(五汁飲),絳而枯萎,急用膠、黃。干絳無色,急投復脈。
白話文:
如果身上出現紅疹,紅點凸起,這是血絡病,也就是肺病。治療時應該用薄荷、蒼耳子等芳香透絡的藥物,以及銀花、連翹等辛涼解肌的藥物,還有甘草、桔梗、生地、玄參等甘寒清血的藥物。治療原則都是以化解病邪為主。吳又可提出了一個托里舉斑的方法,使用當歸、升麻、柴胡、白芷、山甲等溫燥的藥物,在春夏陽氣升發的時候,更能升發陽氣,但這樣可能會損傷津液。
葉氏《溫熱論》中提到,如果出現細小淡紅色的疹子,不是陰斑就是虛斑,應該用補托的方法,比如加減復脈湯之類,也是托法。但吳又可的托里舉斑方法,使用溫燥升發的藥物,是不可取的。
舌頭的顏色和苔狀可以反映病情。如果舌頭紅絳,沒有口渴,但夜裡症狀加重,這是病邪入營的表現,要用清營湯治療。如果舌頭紅絳,中間發黃,說明氣血兩虛,要用玉女煎治療。如果舌頭呈現鮮紅色,說明心包有熱,要用清營湯、牛黃丸急救。如果舌頭中心乾燥發紅,說明心胃有熱,要用化斑湯、元犀飲治療。如果舌頭尖端乾燥發紅,說明火氣攻心,要用冬地三黃湯治療。如果舌頭紅絳乾燥,說明胃陰不足,要用五汁飲治療。如果舌頭紅絳乾燥枯萎,要用阿膠、黃芪急救。如果舌頭乾燥發紅,沒有舌苔,要用復脈湯急救。
以上仍宜脈證合參。若舌絳兼有白苔,或黃白相兼、邪仍在氣分。絳而苔滑,濕熱熏蒸,忌血藥膩補,邪必難解。」
王旭高注:宜與葉氏《溫熱論》中舌苔一段參看。
「婦人胎前產後之溫病,又當分別言之。朱丹溪曰: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是源於仲景亡血禁汗之條。張景岳曰:產後表邪宜解,火邪宜清,內滯宜消,此源於仲景小柴胡、承氣等法。是二子之論,不可偏廢。然而產後自有妙法。
妙法云何?手揮目送是也。手下所治是實證,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如病從上焦來,治上不犯中,藥不可輕,須用多備少服法。外感己,即復其虛。所謂無糧之兵,貴在速戰。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能勝藥矣。如腹痛拒按則化瘀,喜按即補絡,快如轉丸。
白話文:
這些文字主要談論了中醫對於溫熱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以及婦女產前產後溫病的特殊處理方法。
-
「以上仍宜脈證合參」意指在診斷疾病時,脈象(即脈搏的強度、節律、緊張度等)和症狀(證)都應該結合考慮。
-
「若舌絳兼有白苔,或黃白相兼、邪仍在氣分」表示如果病人的舌頭呈現紅色並有白色或黃白色的苔層,這可能表明病邪仍然在氣分(中醫理論中指體內的中間層次)。
-
「絳而苔滑,濕熱燻蒸,忌血藥膩補,邪必難解」指出如果舌頭紅且苔層滑潤,這可能是由於濕熱之邪燻蒸所致,應避免使用滋膩補血的藥物,因為這樣可能會使邪氣更難以消除。
-
王旭高註解提到,這些觀點可以參考葉氏《溫熱論》中的相關內容。
-
「婦人胎前產後之溫病,又當分別言之」指出婦女在懷孕和生產前後發生的溫熱病需要單獨討論。
-
「朱丹溪曰:產後當大補氣血」和「張景嶽曰:產後表邪宜解,火邪宜清,內滯宜消」分別引述了朱丹溪和張景嶽對於產後應如何調理的看法。
-
「然而產後自有妙法」表示產後有其獨特的治療法則。
-
「手揮目送是也」意思是治療方法應該根據手下的實際情況和眼中的判斷來決定。
-
「如病從上焦來,治上不犯中,藥不可輕」指出如果疾病源自上焦(即胸腔和咽喉),治療應該針對上焦,避免影響中焦(即胃腸部分),並且藥物的用量不能過輕。
-
「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警告不要因擔心產後虛弱而使用過輕的藥物,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
-
「延至三、四日後,反不能勝藥矣」表示如果拖延治療,可能會讓病情加重,甚至無法通過藥物治療。
-
「如腹痛拒按則化瘀,喜按即補絡,快如轉丸」表示對於腹痛的治療,如果疼痛抗拒按壓,則需要化瘀(活血化瘀);如果喜歡按壓,則需要補絡(調理經絡)。治療方式要迅速有效,如同快速轉動丸藥一般。
這些原則和方法在現代醫學中可能有所變化,但其核心思想仍然基於中醫理論,即通過觀察脈象、舌苔等體徵來診斷疾病,並根據不同的病症和患者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其六氣為病,除傷寒遵仲景法外,當於溫熱條中三焦求之。斟酌輕重而急用之,所謂另出手眼者,不外是矣。」
王旭高注:手揮目送四字,妙!妙!
「痙瘛癇厥四字,最宜分別。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瘛也。抽掣搐搦,時作時止,數日數月復發,發則不治而自止者,癇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熱如火者,亦厥也。仲景曰: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曰厥。
《素問》謂: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蓋痙屬水,而瘛屬火。一則因寒,一則因熱,各不相侔也。大抵痙瘛癇厥四證,皆當以寒熱虛實辨之。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皆虛痙也。風寒風濕致痙者,寒痙也。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
白話文:
六種氣候變化引發的疾病,除了傷寒要遵照仲景的方法外,其他的就應該在溫熱病的章節中,從三焦的理論來尋找答案。根據病情輕重,要迅速採取治療措施,所謂另出手眼,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痙、瘛、癇、厥這四種病症,最需要區分清楚。痙指的是身體僵硬,就像後人說的角弓反張,古人就叫做痙。瘛指的是肌肉蠕動收縮,就像後人說的抽掣搐搦,古人就叫做瘛。抽掣搐搦,時而發作時而停止,持續幾天、幾個月,反复發作,發作後自行停止的,就是癇。四肢冰冷如同冰塊的,是厥。四肢發熱如同火焰的,也是厥。仲景說:陰陽之氣不能相互銜接,所以叫做厥。
《素問》說:太陽到達的地方就會出現痙,少陽到達的地方就會出現瘛。因為痙屬水,而瘛屬火。一個是因為寒冷,一個是因為炎熱,兩者互不相同。總之,痙、瘛、癇、厥這四種病症,都需要根據寒熱虛實來辨證論治。六淫導致痙,屬於實證。產婦失血、久病導致痙、風家誤服瀉藥、溫病誤用汗法、瘡家發汗,這些都屬於虛痙。風寒、風濕導致痙的,是寒痙。風熱、風暑、燥火導致痙的,是熱痙。
俗傳慢驚風者,虛寒痙也。陰液虛而本臟自病者,虛熱痙也,後人皆以痙名,其實寒為痙,而熱為瘛。仲景剛痙、柔痙之論,為傷寒者而言,未嘗議及瘛病,故總在寒水一門,兼風則為有汗之柔痙,蓋寒而實者也。除寒痙外皆瘛病之實而熱者也。治痙宜用剛而溫,治瘛宜用柔而涼。
痙而兼瘛,水極而似火也。瘛而兼痙,火極而似水也。此其大略也。」
王旭高注:寒為痙而熱為瘛。一語破的。
「暑,兼濕與熱者也。蒼瘦面黑之人,陰虛而火旺,感暑之熱,而即發者,為暑溫。肥白麵黃之人,感暑之濕,不即發,至秋後發者,曰濕溫。今人謬言癉瘧,其實皆濕溫也。濕溫所由成,濕重熱輕,熱伏濕中而成也。其見證:頭痛惡寒,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而必以舌白不渴,脈細而濡,面色淡黃為提綱。」
王旭高注:又有一種膏粱嗜酒體肥之人,時值春末夏秋,觸染溫邪,與濕相搏,亦屬濕溫。2
白話文:
民間流傳慢驚風是虛寒所致的痙攣,陰液虧虛導致臟腑本身生病的則是虛熱痙攣。後人通稱為痙攣,但實際上寒氣導致的是痙攣,而熱氣導致的是瘛病。張仲景關於剛痙、柔痙的論述,是針對傷寒病而言的,並沒有討論到瘛病,所以都歸屬於寒水這一類。若兼有風邪,就是有汗的柔痙,屬於寒實。除了寒痙以外,都是瘛病,屬於熱實。治療痙攣要用溫熱強力的藥物,治療瘛病要用清涼柔緩的藥物。
痙攣兼有瘛病,就像水極了就會像火一樣。瘛病兼有痙攣,就像火極了就會像水一樣。這就是大概的區別。
王旭高注:寒氣導致痙攣,熱氣導致瘛病,這句話說得非常精闢。
暑氣,兼有濕氣和熱氣。面色蒼白瘦削的人,陰虛火旺,感受暑氣的熱邪,就會立刻發病,稱為暑溫。肥胖面色白黃的人,感受暑氣的濕邪,不會馬上發病,直到秋季才會發病,稱為濕溫。現在很多人誤稱癉瘧,實際上都是濕溫。濕溫的成因是濕氣重於熱氣,熱邪潛伏在濕氣中而形成。它的症狀表現為頭痛怕冷,胸悶不餓,下午發熱,看起來像陰虛,但一定會舌苔白不渴,脈細而濡,面色淡黃,這些是重要的診斷依據。
王旭高注:還有一種喜歡吃喝肉食,嗜酒體胖的人,在春末夏秋之際,感染溫邪,與濕氣相搏,也屬於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