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拾遺》~ 《醫學問對》注 (1)
《醫學問對》注 (1)
1. 《醫學問對》注
「試言溫病起手太陰之故。夫天地一陰一陽也,若在於時,一寒一暑也。而寒暑之成,由風變也。自秋而冬,風從西北方來,乃觱發之寒風,寒必傷陽,膀胱足太陽腑也,寒邪郁遏陽氣,而為頭痛惡寒之傷寒。自春而夏,風從東南方來,乃解凍之溫風,溫必傷陰,肺手太陰臟也,溫邪郁遏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身熱之溫病。
故傷寒從太陽經肌表始,由表而里;溫病從太陰經上焦始,由上而下,一縱一橫,而寒熱之病情彰矣。」
王旭高注:論寒暑由乎風變,及寒風傷陽溫風傷陰之理,洵是特識。
「夫溫病不用麻黃髮汗之故,可罕譬而知之,今夫冬令嚴寒,西北行令也,西北風為主風,見之不雨,風轉東南,而來雨矣。春夏溫暖,東南行令也,東南風為主風,見之不雨,風轉西北,而雨至矣。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夏令安得用辛溫如麻黃髮表之藥乎。且夫汗也者,以陽氣為運用,以陰津為材料,陰津有餘,陽氣不足,又為寒邪殺厲之氣所搏,不能自出,必用麻黃辛溫味薄急走之藥,以運其陽氣而汗始出。故《傷寒》一書,始終以救陽氣為主。
若陰氣有餘,陰津不足,又為溫熱升發之氣所爍,而汗自出或不出,必用膏、知、冬、地,辛涼甘潤之品,培養其陰津為材料,以為作汗之地。故治溫病者始終以救陰津為主。至萎蕤湯用麻黃,雖感冬時之溫,仍有冷風外束也。故以石膏治溫、麻黃達表。」
王旭高注:論溫病發表不用麻黃或用麻黃一節,理明辭暢。
「溫邪鬱於肌表血分,必發斑疹,不知手經本自逆傳,手太陰病不解,原有必傳手厥陰心包絡之理。故溫病中發疹者十居八九,發斑者十居二三。斑乃純赤大片,為肌肉病,胃主肌肉,胃病也。赤為營色。故以石膏、知母為主,亦可加犀角、玄參。所謂主以鹹寒,佐以苦甘法也。
若夫疹則紅點高起,系血絡中病,肺病也。當主以薄、蒡芳香透絡,銀、翹辛涼解肌,甘、桔、地、玄參甘寒清血。要皆主以化法為正。吳又可出一托裡舉斑法,用歸、升、柴、芷、山甲溫燥之品,當春夏陽升時,更升陽氣,能不畏傷其津液乎?」
王旭高注:葉氏《溫熱論》中,有瑣碎小點淡紅色,非屬陰斑,即屬虛斑之說,似宜補托,如加減復脈之類,亦托法也。若又可之託里舉斑,溫燥升發,斷不可從。
「試言舌苔,舌絳不渴夜甚,乃入營的候(清營湯),絳而中心黃者,當氣血兩清(玉女煎),純絳鮮紅,急滌心包(清營湯、牛黃丸),中心干絳,兩清心胃(化斑湯、元犀飲),尖獨干絳,專泄火腑(冬地三黃湯),舌絳而干,當濡胃陰(五汁飲),絳而枯萎,急用膠、黃。干絳無色,急投復脈。
以上仍宜脈證合參。若舌絳兼有白苔,或黃白相兼、邪仍在氣分。絳而苔滑,濕熱熏蒸,忌血藥膩補,邪必難解。」
白話文:
溫病最初從肺經開始的原因:天地間有陰陽兩種氣,對應到時節,就是寒冷和炎熱。而寒冷和炎熱的產生,是由於風的變化。從秋天到冬天,風從西北方吹來,是寒冷的風,寒冷會傷害陽氣。膀胱是足太陽經所屬的腑,寒邪阻礙陽氣,就會導致頭痛、怕冷的傷寒。從春天到夏天,風從東南方吹來,是溫暖的風,溫熱會傷害陰氣。肺是手太陰經所屬的臟,溫邪阻礙陰氣,就會導致咳嗽、自汗、口渴、發熱的溫病。
所以,傷寒從太陽經的肌膚表面開始,由外而內;溫病從太陰經的上焦開始,由上而下。一個是縱向發展,一個是橫向發展,這樣寒和熱兩種病情的發展就很明顯了。
關於溫病不使用麻黃來發汗的原因,可以舉個例子來理解。冬天寒冷,西北風主導,這時不下雨。當風向轉為東南時,雨就會來了。春夏溫暖,東南風主導,這時不下雨。當風向轉為西北時,雨就會來了。人的汗液就像天上的雨水一樣,夏天怎麼能用像麻黃這樣辛溫發散的藥來發汗呢?而且,汗的產生,需要陽氣的推動,陰液作為材料。陰液充足,但陽氣不足,加上寒邪的侵襲,汗液無法自己出來,這時必須用麻黃這樣辛溫味薄、藥性走竄的藥,來幫助陽氣運行,才能發汗。所以《傷寒論》整本書都是以救助陽氣為主的。
如果陰氣充足,但陰液不足,加上溫熱之氣的蒸騰,汗液可能自己出來,也可能不出來。這時必須用像生地、知母、麥冬、地黃這些辛涼甘潤的藥,來培養陰液,作為產生汗液的材料。所以治療溫病,始終以救助陰液為主。至於萎蕤湯中使用麻黃,是因為患者雖然感受到冬天的溫熱,但仍然受到外來的寒風束縛。因此,使用石膏治療溫病,用麻黃來疏散肌表。
溫邪鬱積在肌膚表面和血液中,一定會出現斑疹。要知道,手的經脈本身是逆向傳輸的,手太陰肺經的病如果沒有解除,一定會傳到手厥陰心包絡。所以,溫病中出現疹子的情況佔了八九成,出現斑的情況佔二三成。斑是純紅色的大片,是肌肉的病變,而胃主肌肉,所以斑是胃的病變。紅色代表營血的顏色。因此,治療斑以石膏、知母為主,也可以加入犀角、玄參。這就是所謂的「主以鹹寒,佐以苦甘」的治療方法。
至於疹,則是紅色的小點凸起,是血絡的病變,是肺的病變。應該以薄荷、牛蒡子等芳香透絡的藥,以及銀花、連翹等辛涼解肌的藥,還有甘草、桔梗、生地、玄參等甘寒清血的藥來治療。總之,要以疏散邪氣為主要治療原則。吳又可提出用補氣升提的方法來治療斑,使用當歸、升麻、柴胡、白芷、穿山甲等溫燥的藥,在春夏陽氣升發的時候,再升陽氣,難道不怕損傷津液嗎?
關於舌苔,如果舌頭呈絳紅色,且不口渴,夜間加重,這是熱邪進入營分的表現(用清營湯治療)。如果舌頭呈絳紅色,中心發黃,應該氣血同治(用玉女煎治療)。如果舌頭純絳鮮紅,應該立即清除心包的熱邪(用清營湯或牛黃丸治療)。如果舌頭中心干絳,應該同時清除心和胃的熱邪(用化斑湯或元犀飲治療)。如果舌尖單獨干絳,應該專門疏泄火腑的熱邪(用冬地三黃湯治療)。如果舌頭絳紅色且乾燥,應該滋潤胃陰(用五汁飲治療)。如果舌頭絳紅色且枯萎,應該立即使用膠類和黃耆來滋補。如果舌頭干絳且無光澤,應該立即使用復脈湯。
以上情況仍然需要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如果舌頭呈絳紅色,同時有白色舌苔,或是黃白相間的舌苔,說明邪氣仍然在氣分。如果舌頭絳紅色,且舌苔濕潤滑膩,是濕熱蒸騰的表現,應該避免使用滋膩補血的藥,否則邪氣難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