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醫論拾遺》~ 瘧辨

回本書目錄

瘧辨

1. 瘧辨

瘧邪之中,《內經》謂「邪中異所」者,邪中俞穴也。又云:大邪、小邪。大邪之來,即三陽之冒風傷寒也。小邪之來,即瘧邪中俞穴也。三陽之病,得汗即解。瘧邪之發,與衛氣相遇乃作,離則休止也。《金匱》論「癉瘧」之「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者,其人陽氣素盛於身,得瘧邪休作,陰液日耗,雖邪外舍於分肉之間,陰液耗而心火日盛矣。故令人消爍肌肉,少氣,煩冤而嘔,但熱不寒。

陽氣內盛,邪氣行於陽而不及於陰也。閱「溫瘧」之條,「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與癉瘧相似。程云來引《內經》溫瘧論一節,其云:「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等,此一節雖屬《經》文,難於盡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

瘧病皆得之夏秋浴水悽風,俞穴留邪,與衛氣相遇乃作。若冬中風寒,即病冬溫、傷寒矣。如中俞穴,與衛氣相遇,即病瘧矣。何能人少陰之臟,再藏於骨髓,起居如故,相安於無事,至春遇暑而發耶。

王叔和論伏氣,即引溫瘧一節,邪藏骨髓,變為溫毒、溫疫之說,後人宗之,實不知伏氣之發,由冬春乍交,肝膽之陽萌動,暴寒折之,則屈曲化火,至春陽氣大發而病隨之,非邪留於身中也。然伏氣而發春溫者有之,至夏秋變為溫疫、溫毒,則無是理也。

溫瘧,癉瘧,《金匾》云:「但熱不寒」,以桂枝白虎湯主治。程云來解云:用桂枝於白虎湯中,引白虎之辛涼,而出入營衛,制其陽邪之亢害。此論理之當然,究屬紙上空談,余屢用不應,投之不見其徹熱之功,反見營熱煩躁之害。細推其理,瘧為久伏之邪,非一二劑可愈之症。

石膏徒足郁邪,桂枝反熱其營,故不中病情矣。余用一方,治溫瘧、癉瘧頗效。名清瘧飲。清瘧飲方薛徵君,鱉甲(一兩),丹皮(三錢),蜀漆(炒黑三錢)群,蒿(青蒿三錢),芩(黃芩三錢),蔞根(瓜蔞根三錢),兼知母(三錢)。溫瘧癉瘧效如神。(瘧邪之但熱不寒者,其人肺素有熱,氣盛於身,然邪氣出入之證,白虎非所能除。

余治此瘧,取蜀漆之苦辛,能達引瘧邪,知母、黃芩、瓜蔞根苦鹹,能清肺胃之熱,鱉甲、丹皮辛鹹,以清營而破肝血。其證自愈。然此證愈不能速,治不宜急,急則生變,戒之戒之。)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上對於瘧疾的理解,《內經》指出,當邪氣侵襲不同部位,特別是指邪氣侵入俞穴。它還區分了大邪和小邪,大邪指的是風寒影響三陽經絡的情況,而小邪則專指瘧疾侵襲俞穴的情形。對於三陽經絡的疾病,一旦出汗就能緩解;然而瘧疾的發作,是當邪氣與人體的防禦氣相遇時才會發生,一旦二者分開,症狀就會停止。

《金匱要略》對"癉瘧"的描述是"陰氣孤絕,陽氣獨發",這表示患者原本身體的陽氣旺盛,一旦受到瘧疾的侵擾,體內的陰液逐漸被消耗,即使邪氣只是暫時停留在肌肉組織之間,也會導致陰液的減少,心火逐漸增強,造成肌肉消瘦,氣息短促,心情煩躁且常伴隨嘔吐,只感受到熱度而沒有寒冷感。

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旺,使得邪氣只能在陽氣旺盛的狀態下運行,無法影響到陰氣。對於"溫瘧"的描述,其脈象正常,病人只感到熱度而沒有寒冷,骨節疼痛,偶爾會嘔吐,這些症狀與癉瘧類似。

瘧疾通常在夏季或秋季,由於泡冷水或接觸冷風,使邪氣滯留在俞穴,當邪氣與衛氣相遇時,便會發作。若是在冬季遭受風寒,可能會導致冬季感冒或傷寒。然而,如果邪氣滲透俞穴並與衛氣相遇,就會引起瘧疾,而非深入到腎臟或是骨髓中,讓生活作息如常,直到春季炎熱時才發作。

王叔和討論的潛伏邪氣,引用了溫瘧的案例,認為邪氣藏匿在骨髓中,轉變為溫毒或瘟疫,後世的人們遵循這種觀點,卻未了解潛伏邪氣的發作,實際上是由於冬春交替時,肝膽的陽氣開始萌動,突然遭遇寒冷,導致陽氣受阻,轉化為火氣,待到春季陽氣旺盛時,疾病隨之而來,並非邪氣長時間留存於體內。雖然潛伏邪氣在春季可能引發溫病,但在夏季或秋季變成溫疫或溫毒,則不符合醫理。

對於溫瘧和癉瘧,《金匱要略》提到"只熱不寒"的症狀,主張使用桂枝白虎湯治療。程雲來解釋,將桂枝加入白虎湯中,利用桂枝的辛涼特性,使其能夠調節營衛,抑制過度的陽邪。然而,這種理論雖然合理,但實際上多次嘗試卻未能見效,反而導致營養熱量不足和情緒煩躁。進一步思考,瘧疾是由長期潛伏的邪氣引起的,並非一兩次藥物就能痊癒的病症。

石膏可能僅僅是抑制邪氣,而桂枝反而會加劇營養熱量的流失,因此對病情無益。我有一個治療溫瘧和癉瘧的有效處方,叫做清瘧飲。該處方包含鱉甲、牡丹皮、蜀漆、青蒿、黃芩、瓜蔞根和知母等成分。對於只感到熱度而沒有寒冷感的瘧疾,患者的肺部通常已有熱氣,體質本身較為燥熱,但邪氣的入侵和排出的現象,單純使用白虎湯是無法消除的。

我治療這種瘧疾的方式,是利用蜀漆的苦辛特性,能有效地引導瘧疾邪氣的排除,知母、黃芩和瓜蔞根具有清熱作用,可以清除肺胃的熱氣,而鱉甲和牡丹皮的辛鹹特性,則有助於清營和破肝血。這樣,症狀自然會得到改善。然而,這種情況的恢復不能太快,治療過程不宜急躁,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變化,必須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