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 (12)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賁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溺血。小便黃。腹泄不止。卒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歧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大泉二穴。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者中。灸五壯。主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唾血及狂言。肘中痛也。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後廉。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氣淋。卒疝。大小便難。及臨脛內廉痛也。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中。灸三壯。主痎瘧咳逆。煩心不得臥。小便黃。足脛寒。唾血及鼻衄不止也。

張文仲救婦人橫產。先手出。諸般符藥不捷。灸婦人右腳小指尖頭三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產。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頭目眩。頭皮腫。生白屑。兼主面赤暴腫也。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喘喉中鳴也。

鳩尾一穴。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壯。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病。狂歌不擇言也。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七壯。主冷病。面黑。肌體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氣積聚。賁豚腹堅。脫陽欲死。不知人。五臟氣逆上攻也。

強間二穴。在後項後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三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動。項如拔。左右不得顧。歧伯云。兼治風癇病。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者中。按之引耳是也。灸三壯。主耳鳴聾失欠。暴啞不能言。口噤不開。及口吻喎也。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間宛宛中。灸三壯。主偏風。半身不舉。口喎。腕勞肘臂痛。及痎瘧。面色不定。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病汗不出。目不明。生白翳。皮膚痂疥。遍身風疹。

飛陽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體重。起坐不能步。失履不收。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

附陽二穴。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灸五壯。主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酸重。筋急。屈伸難。坐不能起。及四肢不舉。

蟀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灸三壯。主醉後酒風發。頭重。皮膚腫。兩角眩痛。

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灸五壯。主肺急。胸中滿。喘逆。唾濁。善噎。皮膚痛。

養老二穴。在手太陽踝骨上一穴。後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也。

張文仲傳神仙灸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屈伸。灸曲踿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才燒到肉。初覺痛。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至人定以來。自行動臟腑一兩回。或臟腑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白話文:

具列四十五人形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腹部寒氣入侵,時而想嘔吐、排血,小便發黃,腹瀉不止,突然發作的疝氣,小腹疼痛,子宮移位無法排尿。歧伯說:凡是積聚寒邪、虛弱的疾病都適合灸此穴。

大泉穴位於手掌後橫紋的末端,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胸悶氣脹無法平臥,肺脹滿,膨脹感明顯,眼白混濁,手掌發熱,胃氣上逆,吐血及胡言亂語,肘部疼痛。

交信穴位於內踝骨上二寸後方的肌肉之間,凹陷處,灸三壯。主治氣淋,突然發作的疝氣,大小便困難,以及脛骨內側疼痛。

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動脈處,灸三壯。主治瘧疾、咳嗽逆氣、煩躁不安無法平臥、小便發黃、足脛冰冷、吐血及鼻出血不止。

張文仲救治婦女橫產,先露手,各種符咒藥物都不見效,灸婦女右腳小指尖端三壯,艾炷如小麥般大小,馬上順利生產。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頭暈目眩,頭皮腫脹,生白屑,以及面部發紅腫脹。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灸三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逆氣,呼吸急促,喉嚨有鳴聲。

鳩尾穴位於劍突下五分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心悸心驚,精神萎靡,癲癇,狂言亂語。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寸五分,柔軟處,灸七壯。主治寒症,面色黑,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小腹氣積聚,腹部堅硬,陽氣虛脫將死,神志不清,五臟之氣逆上攻。

強間穴位於後頸部後一寸五分柔軟處,灸三壯。主治頭痛如針刺般劇烈,無法活動,頸部僵硬,左右無法轉動。歧伯說:也治療風癇病。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處,按壓時牽拉耳朵,灸三壯。主治耳鳴耳聾,突然失聲,不能說話,嘴巴緊閉,以及口角歪斜。

列缺穴位於腕部上一寸,筋骨之間的柔軟處,灸三壯。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手腕勞損,肘臂疼痛,以及瘧疾,面色不定。

合谷穴,又名虎口,位於手拇指與食指骨間的柔軟處,灸三壯。主治瘧疾,寒熱病汗出不暢,視力模糊,眼白混濁,皮膚粗糙,全身風疹。

飛陽穴位於外踝骨上七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身體沉重,起坐困難,行走不便,腳踝酸重,顫抖,無法久站。

附陽穴位於外踝骨上二寸後方的筋骨之間柔軟處,灸五壯。主治腰痛無法久站,腿膝脛酸重,筋攣,屈伸困難,坐起困難,以及四肢麻痺。

蟀谷穴位於耳上髮際一寸五分的凹陷柔軟處,張口取穴,灸三壯。主治醉酒後風寒感冒,頭重,皮膚腫脹,兩側太陽穴疼痛。

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頭上方第三肋間,動脈搏動處,灸五壯。主治肺氣急促,胸悶,呼吸困難,唾液稠厚,易哽噎,皮膚疼痛。

養老穴位於手太陽小腸經穴位,腕骨上方一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肩部疼痛欲脫臼,手臂疼痛如被拔,手不能自主上下活動。

張文仲傳神仙灸法,治療腰部沉重疼痛,無法翻身,起坐困難,以及肢體冰冷麻痺,腳筋攣縮,無法屈伸。灸曲骨穴(兩側)和足跟兩處各三壯。每次灸一隻腳,同時施灸兩處,艾炷燒到皮膚時,初覺疼痛,立刻由兩人從左右兩邊同時吹滅火苗。午時施灸,持續至晚上就寢。自覺臟腑轉動一兩次,或臟腑轉動聲如雷鳴,病痛即可痊癒。此法神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