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11)
卷第一百 (11)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二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陷者中,灸三壯,主喉痹咽腫,多臥善唾,鼻鼽衄,及口眼斜。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灸一壯,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煩滿,舌本痛。秦丞祖云:兼主神氣不足失志也。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灸三壯,主嘔吐,食飲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吐嘔血,腹㽲刺痛,痰多吐涎也。
中極一穴,在臍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屍厥不知人,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小腹痛,積聚堅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䵟也。
陰胞二穴,在膝上四寸陷者中,灸七壯,主腰痛連小腹腫,小便不利,及月水不調者也。黃帝灸法,療神邪鬼魅,及發狂癲,諸不擇尊卑;灸上唇裡面中央肉弦上一壯,炷如小麥大,又用鋼刀決斷更佳也。
承漿一穴,在下唇稜下宛宛中,灸三壯,主偏風,口眼喎斜,消渴,飲水不休,口噤不開,及暴啞不能言也。
肩外俞二穴,在肩甲上廉,去脊骨三寸,灸三壯,主肩中痛,發寒熱,引項急強,左右不顧。
溫留一穴,在腕後五寸六寸間,動脈中是穴,灸三壯,主寒熱頭痛,善噦衄,肩不舉,癲癇病,吐舌鼓頷,狂言,喉痹不能言也。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灸三壯,主痎瘧,久不愈者,煩滿少氣,悲恐畏人,臂酸,掌中熱,手握不伸。
陰市二穴,在膝上三寸伏兔穴下,陷者宛宛中,灸五壯,主卒疝,小腹痛,力痿氣少,伏兔中寒,腰如冷水。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去俠谿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主胸膈滿悶,腋下腫,善自齧頰,兼主瘧病,日兩發者。
天柱二穴,在頂後大筋外宛宛中,灸三壯,主頭風腦重,目如脫,項如拔,項痛急強,左右不顧也。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宛宛中,灸五壯,主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也。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闊肩取之,灸七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也。
懸樞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陷者中,灸三壯,主腹中積氣上下行,腠中盡痛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俯而取之,灸五壯,主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也。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者也。
攢竹二穴,在眉頭,陷者中,灸一壯,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目䀮䀮無遠見;但是屍厥,癲狂病,神邪鬼魅,皆主之。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宛宛中,灸三壯,主食飲不下,嘔吐,食下還出也。
白話文:
具列四十五人形
二間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本節關節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喉嚨阻塞腫痛、經常臥床且口水很多、鼻塞流鼻血、以及口眼歪斜。
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距指甲邊緣約一韭葉寬的凹陷處,灸一壯。主治熱病煩躁不安、心悶胸悶且不出汗、全身發熱像火燒一樣、頭痛劇烈像頭要裂開一樣、胸悶腹脹、舌根疼痛。秦丞祖說,還能治療神氣不足、意志消沉。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約一寸處,灸三壯。主治嘔吐、飲食無法吞嚥、腹部脹滿、心悸不安、偶爾吐血、腹部絞痛刺痛、痰多口水多。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四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昏迷不省人事、體內寒邪積聚、氣逆衝擊心臟、飢餓卻無法進食、小腹疼痛、腹部腫塊堅硬如石、小便不利、遺精不育、面容憔悴。
陰包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四寸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腰痛伴隨小腹腫脹、小便不利、以及月經不調。黃帝灸法記載,此穴可治療神靈作祟、鬼魅侵擾、以及發狂癲癇等症,不論貴賤皆可使用。灸上嘴唇內側中央的肉弦處一壯,藥炷大小如小麥粒,再用鋼刀劃開更佳。
承漿穴位於下嘴唇正中凹陷處,灸三壯。主治中風偏癱、口眼歪斜、消渴症(糖尿病)、口渴不停喝水、嘴巴緊閉無法張開、以及突然失聲不能說話。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椎三寸處,灸三壯。主治肩部疼痛、發冷發熱、頸項僵硬疼痛、不能左右轉動。
溫溜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到六寸之間,動脈處,灸三壯。主治寒熱頭痛、經常鼻出血、肩部不能抬舉、癲癇、吐舌伸頸、胡言亂語、喉嚨阻塞不能說話。
少府穴位於小指本節關節後方凹陷處,與勞宮穴相對,灸三壯。主治瘧疾久治不癒、胸悶氣短、悲傷恐懼、害怕見人、手臂酸痛、手掌發熱、手握拳不能伸直。
陰市穴位於膝蓋骨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灸五壯。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疼痛、四肢無力、氣虛、伏兔穴處寒冷、腰部像灌了冷水一樣。
臨泣穴位於小趾與無名指本節關節後方,距俠谿穴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胸膈悶脹、腋下腫痛、經常不自覺咬頰、以及瘧疾,尤其是一天發作兩次的瘧疾。
天柱穴位於後腦勺大筋外側凹陷處,灸三壯。主治頭痛頭昏、眼睛像要脫出來一樣、頸項像被拉扯一樣、頸項疼痛僵硬、不能左右轉動。
魄戶穴位於第三節胸椎下,左右各三寸處,正坐取穴,灸五壯。主治肩胛骨之間劇烈疼痛、背部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回頭、咳嗽氣喘。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左右各三寸處,正坐寬肩取穴,灸七壯。主治胸脅脹滿、背痛、惡寒、飲食不下、嘔吐不止。
懸樞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腹部積氣上下竄動、全身肌肉疼痛。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左右各三寸處,俯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腰痛難忍、彎腰挺直都困難、惡寒、小便困難。
中膂俞穴位於第二十節胸椎下,左右各一寸半處,主治腰痛不能彎腰挺直、脊柱兩側疼痛,上下按壓,疼痛反應從後頸延伸到此穴位,疼痛處皆需灸治,效果顯著。
攢竹穴位於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灸一壯。主治頭昏眼花、眉棱骨疼痛、鼻塞流鼻血、視力模糊、遠視力減退,以及昏迷、癲癇、神靈作祟、鬼魅侵擾等症。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約一寸處,灸三壯。主治飲食無法吞嚥、嘔吐、食物剛吃下去就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