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卷第一

2. 敘為醫

夫清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矣,滋味既興,疾恙斯作。神農嘗之百草,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脈;華佗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聖功巧,判虛實浮沉。邇後伎士分鑣,名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

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夫為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並須精熟。然後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舍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即自得其重玄。

譬猶測影用圭,乾坤不能逃其數;宣疑設卦,倚伏洞可究其源。奚異通神,無殊造聖。是以學者必須傍探典籍,邈審妍媸,服勤以求,探賾無厭。勿恣道聽,自恃己長,炫耀聲稱,氾濫名譽。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為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

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凶之機要。視表知里,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並救含靈之苦。苟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於斯,具而學之,

則為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白話文:

天地分清濁,陰陽定位置,四季有了規律,萬物得以生長。當有了各種滋味後,疾病也隨之產生。神農氏嚐遍百草,黃帝制定了九針療法。岐伯和雷公,詳細討論了診脈的方法;華佗和扁鵲,廣泛撰寫了許多醫學書籍。他們區分了弦脈、鉤脈、毛脈和石脈的功效,確定了君藥、臣藥、佐藥和使藥的搭配應用。建立了神妙的醫術和巧妙的治療方法,判斷虛證、實證、浮脈、沉脈。之後,醫術人士各自發展,名醫輩出,他們都深入研究醫學的奧秘,廣泛傳播醫術的聲名。從古至今,人們互相學習,不斷傳承醫術。

醫道是用來濟世救國的,目標在於救助人民。身為醫生,首先必須熟知《甲乙經》、《素問》、《明堂經》、《針灸經》,了解俞穴的流注,熟悉本草藥物的配對。要掌握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以及五臟六腑的表裡虛實、陰陽盛衰的變化。還要精通各家醫學理論。然後再廣泛閱讀詩書,博覽佛學和道家學說,全面學習儒家的四教,具備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德行,明白恬淡寡欲的道理,達到慈悲喜捨的境界。如果能徹底研究醫學的精髓,自然就能掌握醫學深奧的道理。

這就像用圭表測量日影一樣,天地萬物都逃不過它的計算;又如同設置卦象來推測吉凶,隱藏的道理也能探究到根源。這跟通神沒有什麼不同,和聖人沒什麼兩樣。因此,學習醫術的人必須廣泛查閱典籍,仔細辨別醫理的好壞,勤奮努力地學習,不知疲倦地探求醫學的奧秘。不要隨意聽信傳言,不要自恃己長,不要炫耀自己的名聲,不要濫用自己的名譽。如果心中不夠明瞭,診斷時就難以準確判斷。想要分辨生死,那可是非常草率的事。所以說,醫者意也,指的就是這種非常重要的意思。因此,上醫能夠治理國家,中醫能夠治療人民,下醫只能治療疾病。又說,上醫聽病人的聲音,中醫觀察病人的氣色,下醫只會診脈。還說,上醫治療還未發生的疾病,中醫治療將要發生的疾病,下醫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必須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規律,明白人情世故,領悟造化的變化,掌握吉凶的關鍵。觀察外在表現就能知道內在病因,診斷病情後就能準確開出藥方,心中要常懷救助眾生的心,解脫眾生的痛苦。如果用藥準確,那麼疾病一定可以痊癒。如果能夠用心研究這些道理,並且全面地學習,

那麼醫道就可以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做任何事情都能通達。

3. 敘診脈法

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在於醫,顛沛必在於醫。故醫者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者必當摒棄俗情,凝心於此,則和鵲之功,因茲可得而致也。

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脈。視其五色,察其精明,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決生死之要也。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

晝夜變通,效於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於四時也。

白話文:

脈象,是醫學的大事。如果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怎麼能當醫生呢?因此,古代那些有智慧的醫生,無論睡覺或醒著,舉手投足都和一般人不同,即使匆忙或跌倒,心裡想的也都是醫學。所以,醫生必須能感知鬼神、通曉天地,才能救助眾人,成為人們可以依靠的對象。如果和普通人一樣,無法理解脈象的奧妙,那麼醫學這項事業就會敗壞,人們將仰賴何人呢?由此可見,學習醫學的人必須拋開世俗情感,專心致志於此,這樣才能達到扁鵲、和緩這樣的醫術成就。

經典上說:診脈的方法,通常要在早晨,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還沒散失,還沒進食,經脈還沒盛滿,絡脈調和均勻,氣血還沒紊亂的時候才能診脈。診脈時,要觀察臉部的氣色,檢查精神是否清明,觀察五臟的氣是否有餘或不足,六腑是強盛或衰弱,身體是壯實或虛弱,這樣才能判斷出生死的重要關鍵。

人的體質和氣質,有平和適中的,也有急躁或安靜的,各有不同。氣脈的跳動,也隨著各人的特性而有不同的韻律。所以,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呼吸之間又跳動一次,合起來共跳動五次,這就是體質平和適中的人。在春秋兩季,白天和夜晚的時間長度相同,呼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會比較多,吸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會比較少;或是吸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比較多,呼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比較少,這是因為冬夏兩季白天和夜晚時間長短不同的緣故。凡是氣脈的呼吸,

都會隨著晝夜變化而變動,效法四時的運行。然而,呼吸的次數應該固定在五次的範圍內,不能有缺失偏差,就像日影和四季的長短一樣,才能使歲月和天數沒有誤差。如果人的外形有瘦弱的,也有壯實的,他們的呼吸雖然會持續相連,但是晝夜的呼吸次數,會隨著時間的長短而變化,這就叫做呼吸像晝夜一樣,會隨著四時的運行而變化。

4. 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

夫寸關尺位。多有不同。然脈法始於黃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諸家所述。蓋並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要。俾令後學。免更狐疑。經曰:凡寸關尺者。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脈在下。經云:先言尺。後言寸。不從上而言。反從下起者。緣尺澤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後有身。所以先言尺澤在上。蓋取命之根本。

然後及於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脈。有病之時。先於尺澤寸口而見之。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從關中下至尺澤為內。是屬陰。故言內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餘脈下入不見。如入深澤而沉。故曰尺澤也。

凡診之者。若寸口關脈不見。唯尺脈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其根氣元活。故寸關者枝葉也。尺澤者根本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者。夫自關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關至魚際也。魚際者是掌骨後際。如魚之頸際。故曰魚際也。言從關上至魚際。

下佔一寸屬陽。是內陽之所治也。然寸口雖佔一寸。而脈見九分者。言陽數奇。陰數偶故也。是以關上屬陽。故言九奇也。關下屬陰。故言寸偶也。故分寸為尺者。夫關以上。雖取一寸。而脈見九分。故曰分寸。為其先取一尺而言。蓋先從根本言之。故一尺內取一寸。一寸內取九分而診之。

故言分寸為尺。從尺而取寸。從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從關以下至尺澤也。蓋取脈長一寸而診之。其一寸之脈。蓋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卻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始至終。寸尺位脈長一寸九分。此則尺寸始終之法也。凡寸後尺前。

兩境之內生於關。為寸關尺也。上部屬陽故法天。下部屬陰故法地。中部陰陽相共。故法人。關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關通。而取其中。故言關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從尺而取寸。此則是其大綱也。

又凡人長短不同。其形各異。又曰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據此之言。豈可執其一概。必在醫者以意審詳。今則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位佔九分。更下行一寸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間為關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關尺。蓋依黃帝難經。永為楷式。不可改移。其有諸家所說多端。

巧偽非一。不欲備載。深為冗繁。故不可以依憑爾。

白話文:

關於寸、關、尺這三個脈位,雖然各家說法有所不同,但脈法起源於黃帝,而《難經》的理論則出自扁鵲,這兩者的學說都是脈學的根本。其他各家的論述,大多是枝微末節。現在我們將寸、關、尺加以區分,確立其陰陽屬性,明確診脈的要點,以闡明脈理的大要,讓後學者不再感到疑惑。《內經》說:「凡寸、關、尺,是脈氣聚集的重要部位。」從關脈到尺脈,是尺部所主管的陰的範圍;從關脈到魚際(大拇指掌骨後方的部位),是寸口所主管的陽的範圍。

所以將寸部分為尺,將尺部分為寸,陰脈佔據尺部內一寸,陽脈佔據寸部內九分,寸尺之間總共長一寸九分。人體的寸、關、尺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居中,尺脈在下。《內經》說:先講尺脈,後講寸脈,不從上開始講,反而從下開始,是因為尺澤(肘彎處的穴位)是人體生命根本的所在,而寸口是人身的根本。有了生命,然後才有身體,所以先說尺澤是生命的根本,然後再談及身體。凡是十二經脈有病時,都會先在尺澤和寸口顯現出來,所以寸、尺是脈氣匯聚的重要部位。從關脈到尺脈,是尺部內陰所主管的。診脈時,取關脈的中央位置,然後上下分開,從關脈向下到尺澤是屬陰的,所以說尺內是陰所主管的。說到尺澤,是指尺脈在距離一寸之外,剩餘的脈氣往下沉沒,如同進入深潭一般,所以叫做尺澤。

凡是診脈時,如果寸口和關脈摸不到,只有尺脈存在,這個人一定不會死,這就好像樹木一樣,即使枝葉枯萎,樹根仍然有生機。所以寸關脈就如同樹的枝葉,而尺澤則如同樹的根本。從關脈到魚際是寸口內陽所主管的。從關脈向上分開,向上到寸口,所以說從關到魚際。魚際,是指掌骨後緣,像魚的頸部一樣,所以叫做魚際。說從關脈向上到魚際,向下佔一寸屬陽,是內陽所主管的。雖然寸口佔據一寸,但脈象只顯示九分,這是因為陽數為奇數,陰數為偶數的緣故。因此關脈之上屬陽,所以用九來表示奇數;關脈之下屬陰,所以用寸(偶數)來表示。所以說,將寸部分為尺,是指關脈以上,雖然取一寸,但脈象只顯現九分,因此說分寸,是因為先取尺部來論述,是先從根本說起的。所以尺部內取一寸,一寸內取九分來診脈。

因此說將寸分為尺,是從尺部取寸,從寸取分。將尺分為寸,是指從關脈以下到尺澤。取一寸脈長來診察,這一寸脈,是先取一尺,然後除去九寸,再取其中一寸來使用。所以說,陰脈佔據尺內一寸,陽脈佔據寸內九分,從始至終,寸尺脈位長一寸九分,這是寸尺起始終結的法則。凡是寸脈之後、尺脈之前,兩者之間生於關脈,這就是寸、關、尺。上部屬陽,效法天;下部屬陰,效法地;中部陰陽交合,效法人。關,是貫穿的意思,是說上可以貫穿天,下可以貫穿地,上下相通,並取其中,所以叫做關。以此來劃分三部,候察天地人,效法三才之道。凡是古代確定寸尺的方法,都是先取一尺來論述,從尺取寸,這就是診脈的大綱要。

而且人的身材有長有短,形體各不相同,有人說人高脈就長,人矮脈就短。根據這種說法,怎麼能拘泥於一種標準呢?必須靠醫生用心仔細觀察。現在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佔據九分,再往下行一寸為尺部,合起來共一寸九分,中間為關部,以安置三指。這樣確定的寸、關、尺,是依據黃帝和《難經》的理論,永遠可以作為楷模,不能隨意更改。其他各家的說法繁多,真偽難辨,不宜全部列舉,因為太過冗雜,所以不應當依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