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4)

1. 分別脈病形狀

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中有短氣。脈微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氣血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口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

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中風。頭重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為熱。遲者為寒。滑為鬼疰。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腹間。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脈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絕者。病痟渴。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

病在肌肉遁屍。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凡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洪大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脈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關脈堅而滑者。蛔(音回)蟲也。尺脈沉滑者。寸白蟲也。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脈緊而急者。為遁屍。脈緊而長過寸口者。疰病。關脈浮。積熱在胃中。尺脈浮者。客熱在下焦。

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若弦上寸口者。宿食頭痛。若有表無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上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與陽絕。皆死。不可治也。

白話文:

分別脈病形狀

胃裡有寒氣,吃苦的食物就吃不下,經常腹瀉,這種病很難治癒。脈象弦緊,脅下疼痛,脈象大而細滑,伴有短氣,脈象微小,說明氣血都不足。脈象澀滯,說明少血多氣;脈象滑利,說明多血少氣;脈象有力,說明氣血都充足。兩手脈象前部(寸口)陽氣消失,說明患者腹部寒冷,口中卻感到燥熱;脈象洪大而急促,說明病邪在體表,患者頭疼,並伴有癰腫;脈象細小而急促,說明病邪在體內。

寒疝、瘕積聚,腹部疼痛,脈象浮大;中風,頭重鼻塞,脈象微浮;秋天好轉,冬天發病。脈象來得快是熱證,來得慢是寒證;脈象滑利是鬼疰;脈象弦細是切痛。脈象沉重而直行到寸口就停止,說明血瘀在腹部;脈象沉重,在寸口散開,是因寒冷飲食而引起的病症;脈象沉而急促,是因中暑導致虛熱;脈象在寸口散開而停止,是痟渴症。脈象沉重,不到寸口,徘徊停止,病邪侵犯肌肉,如同屍僵。脈象一個個像串珠一樣,不到寸口,說明風寒在腸道滯留不去。脈象一個個像串珠一樣,不到寸口,脈象軟弱,說明結熱在小腸黏膜中滯留不去。脈象微弱,說明陽氣不足,伴有沾汗;凡是陽氣不足就厥冷,陰氣不足就嘔吐;陽氣微弱不能呼氣,陰氣微弱不能吸氣,呼吸費力,胸悶氣促。寸口脈前大後小,說明頭痛眩暈;寸口脈前小後大,說明胸悶氣短。

上部有脈象,下部無脈象,如果患者吐不出來,就會死亡。陽邪入侵,脈象浮洪;陰邪入侵,脈象沉細;水谷停滯,脈象實堅;脈象浮滑,是宿食;脈象洪大,是傷寒熱病;脈象弦細,是寒癖;脈象浮滑而迅速,是食物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失常;關脈堅實而滑利,是蛔蟲;尺脈沉滑,是寸白蟲;三部脈象時有時無,是胃中有寒氣,導致脈象不通。

脈象緊而急促,是遁屍;脈象緊而超過寸口,是疰病;關脈浮,是胃中有積熱;尺脈浮,是下焦有客熱。

所有浮、緊、弦、沉、澀、滑的脈象,如果出現在寸口,是膈肌以上的病;如果出現在關上,是胃以下的病;如果出現在尺中,是腎以下的病。寸口脈沉,是胸悶氣短;寸口脈弦,是宿食頭痛;如果只有表證而無裡證,是邪氣停留,是鬼病。什麼是表裡?寸口和尺部是表,關上是裡;兩端有脈象,而關上沒有脈象,尺脈不到關上是陰氣衰竭,寸脈不到關上是陽氣衰竭;陰氣衰竭和陽氣衰竭,都會死亡,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