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募原偶記 (5)

回本書目錄

募原偶記 (5)

1. 募原偶記

按:《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八卷,姓氏未詳,蓋悉明人所著。今引此者,意在幕字,欲以附會募原於膈膜耳。膈膜之用,元·滑伯仁已言矣。非防於《人鏡經》,而膈膜固非募原也。馬玄臺、張介賓並曰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若令膈膜著第七椎,則距鳩尾及十一椎遠矣。何以有遮蔽濁氣之說哉。

夫五臟之位置乎。人身也,肺、心、脾、肝、腎為之序次。脾臟素位肝臟之上,肝臟素居於脾臟之下。然在腧穴,則脾腧在十一椎,而肝腧卻在九椎。其不可拘泥如此。

《瘧論》: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用有道遠,其氣深。(《歲露篇》同。)王冰注:募原,謂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並同。今以橫連二字觀之,則為膈幕之原系無疑矣。

此亦引《瘧論》及王冰次注。其以募原為膈募之原系。蓋似解橫字為縱橫之橫,以連字為連列之連也。夫病勢傳變萬狀。非一言之所能盡。而察之之要,惟賴望聞問切。賊邪傷人,病無形體。豈可與五積癥瘕之隱然成形,如杯盤梁架,如蛇鱉獺狐者比視哉。則不知何所見而言橫言連。

其義不可解。醫籍汗牛,亦不載此等證候。可見失解之甚。此二字,當以《孟子》洪水橫流,流連荒亡解之。邪之客募原,為人身之患。猶橫流流連,為天下之憂也。

而幕原,又所指不一。《百病始生篇》云: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云:或著於腸胃之募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又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蓋所謂膜原者,言膜之在各臟各腑之間,而遮隔者之原系也。按:前文已言幕原附著於膈俞之分,此言幕原所指不一,蓋亦誤混募原膈膜為一。

故於經文無一明證。徒舉《百病始生篇》、《舉痛論》等不符己意者數條。欲以所指不一一句,揜其附會耳。凡病有七情六淫之異,有陰陽表裡之差。先哲論法定方,從其淺深,以作藥餌。據輕重以辨死生,各有標準度之也。吳氏以募原立標準,若募原所指不一,則邪之所在不明。

而病不可名狀以至誤治驕病為難治之證,謂之壞病。吳氏之設論,豈欲以壞病耶。不然則募原豈容無所定指哉。

各臟各腑之間,皆有薄膜。而外連於皮肉孔穴,直其次者,謂之幕穴。肝幕期門,膽幕日月之類。豈臟腑位於身中,而其氣,背部則從脊骨間而輸出,故謂之腧穴,腹部則臟腑之幕,直著於皮肉,故謂之幕穴乎?《六十七難》亦誤作募。滑壽遂注云:募尤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亦何不考也。

按:多紀氏言臟腑間薄膜,外連於皮肉孔穴者,蓋以經絡混募原。夫人身之孔穴,三百六十有五,悉繫於十二經絡及任、督二經之所流注。故無一穴不由經絡者,豈須舉募原哉。自古至今,未有就孔穴論募原者,至若直其次者,謂之幕穴。肝募作肝幕,膽募作膽幕,取義於帷幕。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臟腑證治圖說》和《人鏡經》這兩本書,雖然沒有署名作者,但應該是明朝人寫的。他引用這兩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探討「募」這個字,想把「募原」這個概念附會到「膈膜」上。其實,早在元朝,滑伯仁就已經闡述過膈膜的作用了。作者並不是針對《人鏡經》,只是認為膈膜並不是募原。馬玄臺和張介賓都認為膈膜前面與鳩尾穴齊平,後面與第十一胸椎齊平,如果說膈膜連接在第七胸椎,那就離鳩尾穴和第十一胸椎太遠了,又怎麼能說膈膜有遮蔽濁氣的作用呢?

關於五臟在人體的位置,肺、心、脾、肝、腎是它們的排列順序。脾臟原本應該在肝臟之上,肝臟原本應該在脾臟之下。但是在穴位上,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肝俞穴卻在第九胸椎。可見不能過於拘泥。

《瘧論》裡說:「邪氣侵入五臟,會橫向連通募原。」它的作用深遠,它的氣很深。(《歲露篇》也有類似說法。)王冰註解說:「募原,指的是膈膜募穴的原系。」新校正說:「全元起版本中,『募』寫作『膜』。」《太素》和巢元方也是這樣寫的。現在從「橫連」這兩個字來看,很明顯指的是膈膜的原系。

作者在這裡引用《瘧論》和王冰的註解,認為募原就是膈膜的原系,他可能把「橫」理解為縱橫的「橫」,把「連」理解為連接排列的「連」。但是病情的變化千奇百怪,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要了解病情,只能依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邪氣傷人,是沒有固定形狀的,怎麼能和五積、癥瘕這些有形的腫塊相比,比如像杯盤、梁架、蛇、鱉、獺、狐狸那樣呢?所以,實在不知道他們說的「橫」和「連」指的是什麼,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醫書浩如煙海,也沒有記載過這樣的病症,可見他們的理解錯得有多離譜。這裡的「橫」和「連」,應該用《孟子》裡「洪水橫流,流連荒亡」的說法來解釋。邪氣侵入募原,是人體的禍患,就像洪水橫流一樣,造成嚴重的災難。

另外,「幕原」這個概念,所指的也不一致。《百病始生篇》說:「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說:「有的在腸胃的募原。」《舉痛論》說:「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又說:「寒氣侵入小腸膜原之間。」這裡說的「膜原」,指的是各臟腑之間,起遮擋作用的膜的原系。前面說幕原附著在膈俞附近,這裡又說幕原所指不一,這明顯是把募原和膈膜混為一談了。

所以,從經典醫書上找不到任何明確的證據。作者只是列舉《百病始生篇》、《舉痛論》等幾條與自己觀點不符的說法,然後用一句「所指不一」來掩蓋自己的附會。各種疾病的發生,有七情六淫等原因,有陰陽表裡之分。古代的醫學家制定治療法則,開具藥方,都是根據病情的深淺程度來用藥,根據病情輕重來判斷生死,都有各自的標準。吳氏用募原來作為標準,如果募原所指不一,那麼邪氣的位置就不明確,就無法診斷病情,甚至會誤治,把輕症誤認為難治之症,導致病情惡化。吳氏的論點,難道是想讓人們把病治壞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募原怎麼能沒有固定的所指呢?

各臟腑之間都有薄膜。這些薄膜向外連接到皮膚和孔穴,直接連接的,就稱為「幕穴」,比如肝幕期門穴,膽幕日月穴等。難道是因為臟腑位於身體內部,它們的氣在背部從脊椎骨之間輸出,所以叫做腧穴;而在腹部,臟腑的膜直接附著在皮膚上,所以叫做幕穴嗎?《六十七難》也把「募」錯誤地寫成「幕」。滑壽註解說:「募就是聚集的『募』,指的是經氣在這裡聚集。」他們怎麼都不去考證一下呢?

多紀氏說,臟腑間的薄膜向外連接到皮膚和孔穴,這明顯是把經絡和募原混淆了。人體的孔穴有三百六十五個,都與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有關。所以沒有一個穴位是不通過經絡的,又何必舉募原呢?自古至今,沒有人從孔穴的角度來討論募原。至於說直接相連的就叫做「幕穴」,把肝募說成肝幕,把膽募說成膽幕,是取自帷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