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衛生方》~ 募原偶記 (3)
募原偶記 (3)
1. 募原偶記
未聞對稱心下膈膜與腸胃膜原,以分縱橫。合為募原也。佃氏又云:吳氏縱論,戾古規,背聖言,耳食之徒,溺其雄辯,不能由正道以入軒岐之域。其子元禎序云:家嚴尚藥奉御之暇,辨吳氏之非也。出於不獲已之苦心。余謂:吳氏據《針經》立言,即軒岐之道也。佃氏何必苦心而費無用之辨,且令子侄序之,賣弄爵秩,抑亦何心哉?夫不讀聖經而妄稱古規,詆議前賢,猶瞽者辨白黑,聾者聽宮商,余服其膽。
《辨溫疫論》嗣子柳啟序云:《針經·瘧論》有橫連募原之語,未聞有疫邪著募原之說。可謂新法矣。按病名古今有異同。若溫疫二字,在醫書始見於葛洪《肘後方》在古謂之溫病。故《靈》、《素》、《難經》、仲景之書,及《脈經》、《甲乙經》等,無一疫字。(坊本《素問》「刺法」、「本病」二論載疫字,此二篇王冰、林億皆云:亡已久矣。
明·熊宗立著《素問》句讀,取《素問遺篇》一書樸之。即此二篇也。不知何人撰述。要是系後人偽作。)猶痰、痢、咳、噯等字,《內經》不載也。佃氏未曉病名有古今之異。故不免飯鍬為矩也。《瘧論》是《素問》中一篇。此序對舉《針經·瘧論》,亦輕重失倫。
吳氏曰: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運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針經·歲露論》云: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又云:立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吳氏之言,蓋本於此。厲氣,即賊風邪氣,今之所謂溫疫也。
《周禮》云:四時皆有癘疾。蓋厲與癘通。劉熙《逸雅》云:厲,疾氣也,中人如磨礪傷物也。又云:疫,役也。有鬼行役也。
吳氏曰: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連募原是也。又云:今邪在募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
《百病始生篇》云: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本篇,留而上各具患狀,以丈長不載。)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云: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按:留而不去者,謂治之不及也。邪氣中人身,從其深淺,為之汗下。舍於腸胃,邪氣漸深,法當下之。然治已不及,至傳於募原,則邪氣尤深矣。蓋吳氏之書,本《歲露論》。然至論其傳變,則撮大意於《始生篇》。且經胃交關一句,根據腸外募原之文。然而吳氏不曰邪之中人,始於皮膚,而為自口鼻而入,則似與《針經》不合。
白話文:
從來沒聽說過心下膈膜和腸胃膜原是對稱的,可以劃分縱向和橫向,它們合起來就是募原。佃氏又說:吳氏的觀點是隨意議論,違背古代的規矩,背離聖賢的教誨,那些只聽片面之詞的人,沉溺於他的雄辯,不能從正道進入醫學的領域。他的兒子元禎在序言中說:家父在擔任太醫的閒暇之餘,辨別吳氏的錯誤,實在是出於不得已的苦心。我認為:吳氏根據《針經》立論,就是醫學的真理。佃氏何必費盡心思做無用的辯論,還讓子侄寫序,炫耀爵位,這又是什麼居心呢?那些不讀醫學經典卻妄稱古代規矩,詆毀前人的人,就像瞎子辨別黑白,聾子聽音樂,我佩服他們的膽量。
《辨溫疫論》的繼承人柳啟在序言中說:《針經·瘧論》有橫向連接募原的說法,但從未聽說過有疫邪停留在募原的說法,這可以說是新的理論了。要知道病名在古代和現在有所不同。如果說溫疫這兩個字,在醫書中最早見於葛洪的《肘後方》,在古代被稱為溫病。所以《靈樞》、《素問》、《難經》、張仲景的著作,以及《脈經》、《甲乙經》等,都沒有疫這個字。(市面上流傳的《素問》中「刺法」、「本病」兩篇記載了疫字,這兩篇王冰、林億都認為已經失傳很久了。)
明代熊宗立著《素問》句讀,採用了《素問遺篇》一書來補充,就是這兩篇。不知道是誰寫的。應該是後人偽造的。就像痰、痢、咳、噯等字,《內經》也沒有記載。佃氏不明白病名在古代和現在有差異,所以才犯了拿飯勺當尺子的錯誤。《瘧論》是《素問》中的一篇。這篇序言並列《針經·瘧論》,也是輕重失當。
吳氏說:疫病是感受天地間的厲氣造成的,在年份上有多少之分,在地域上有厚薄之別,在四季有盛衰的變化。這種氣一旦來臨,無論老少強弱,接觸到就會生病。
《針經·歲露論》說:黃帝問:我想知道為什麼每年人們都會得相同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少師回答說:這是因為八正之氣的變化。如果年份和順,少有邪風侵襲,就會少生病,少死亡。如果年份多有邪風侵襲,寒溫不調,那麼人們就會多生病,多死亡。又說:立春時,風從西方來,百姓都會受到虛風的侵襲。吳氏的觀點,大概就來自於此。厲氣,就是邪風,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溫疫。
《周禮》說:一年四季都有癘疾。厲和癘相通。劉熙《逸雅》說:厲,是一種病氣,侵襲人體就像磨礪傷害東西一樣。又說:疫,是役的意思,就像鬼神在行役一樣。
吳氏說:邪氣從口鼻進入,它停留的地方,不在臟腑內部,也不在經絡外部,而是停留在夾脊內部。離表層不遠,靠近胃部。這裡處於表裡的分界,屬於半表半裡。也就是《針經》所說的連接募原的地方。又說:現在邪氣停留在募原,正當經脈與胃部交匯之處。
《百病始生篇》說:虛邪侵襲人體,最初是在皮膚,停留不走,就會傳到絡脈;(這篇原文,停留會產生各種病症,篇幅太長不寫了。)停留不走,就會傳到經脈;停留不走,就會傳到腧穴;停留不走,就會傳到伏沖之脈;停留不走,就會傳到腸胃;停留不走,就會傳到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說:有的停留在孫脈,有的停留在絡脈,有的停留在經脈,有的停留在腧穴,有的停留在伏沖之脈,有的停留在脊椎的筋,有的停留在腸胃的募原。向上連到緩筋,邪氣侵犯。
情況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論述。按:停留不走,指的是沒有及時治療。邪氣侵襲人體,根據其深淺,可以發汗或者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停留在了腸胃,說明邪氣已經深入,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治療不及時,到了傳入募原的時候,邪氣就更深了。吳氏的著作,來源於《歲露論》。至於論述它的傳變,則是概括了《始生篇》的大意。並且“經胃交關”一句,是根據腸外募原的說法。然而吳氏沒有說邪氣侵襲人體,最初是在皮膚,而是說從口鼻進入,這似乎與《針經》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