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募原偶記 (2)

回本書目錄

募原偶記 (2)

1. 募原偶記

按:腸胃者,人身之倉廩,傳道之官,主容穀味而消化之。其化與不化,由乎物之硬軟,人之強弱也。若骨核硬物,固不可食,安能容而消之乎?不能容故吐,不能消故泄,此腸胃之常也。肌膚毀傷,衛氣隨損。此肌膚之變也。荻野翁似據變論常,未免牽強。且上吐下泄,未可謂無害於腸胃。

究竟募原表裡之間,斷無遊地可伏邪。凡人為六氣之沴所傷,猶物被水浸潤,其所感淺深,系衛氣之盈缺。八尺之軀,九臟百骸,無一長物,豈有設遊地待邪氣之理哉。

荻野氏序《溫疫論》云:又可氏本《素問·瘧論》邪著募原之語。按:《瘧論》有間日發者,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等語,通篇專論痎瘧,無片語及溫病。但有募原二字耳。余未聞溫病有間日一發者。則吳氏所本,必非《瘧論》,其所據是《針經》。《針經》即《靈樞》,非《素問》也。

張仲景《傷寒論》序曰:《九卷》,皇甫謐《甲乙經·序》曰:《針經》九卷。林億等云:仲景、叔和只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則可見其引證亦誤矣。嘗聞荻野翁在東武講《溫疫論》,以募、膜二音,為學徒所嘲。

余恨當時無人以「瘧論」質之。

松尾淡臺《溫疫反案》及泰山霧隱《溫疫論解》,並注《針經》為《內經》。按《黃帝內經》十八卷,昉見前《漢書·藝文志》。《甲乙經·序》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蓋以《素問》、《針經》二經為《內經》,始見於此。

吳氏之論,專主《針經》,今二氏泛稱《內經》,未中竅。豈撿《針經》而不見「募原」二字。近見某先生《溫疫論》筆記,蓋其門人所錄。其說謂:《針經》無「募原」二字,出《素問·瘧論》。吳氏誤認《素問》以為《針經》。余廢書嘆曰:有是哉,醫之為人所賤也。不學面牆,口給御人,妄造私言,玄耀其徒,而不恤賊夫人之子也。

至於鑿空臆斷,玩弄古籍,可謂僭妄甚矣。今世所謂專門名家者,率皆爾。則讀《溫疫論》,不曉「募原」為何物,而歸咎於先賢之疏漏。亦不足多怪也。語曰:鬻棺者欲歲之疫,非憎人慾殺之,利在於人死也。今以諂佞賣藥,祈口腹者,亦尤此耶。

醫學院佃氏《辨溫疫論》曰:膜原謂心下膈膜,腸胃膜原,邪之傷表裡間也。古有縱與橫之說。按:滑伯仁云: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迴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於心肺也。蓋謂胸腹限隔之脂膜,故名膈膜,固非指募原也,不知何以混腸胃膜原乎?抑至縱橫之說,無稽尤甚。余疙疙枕籍《素》、《難》有年矣。

白話文:

關於「募原」的偶發記錄:

按:腸胃是人體的糧倉,負責傳導消化,主要功能是容納食物並消化它們。能否消化取決於食物的軟硬和人體本身的強弱。像骨頭或堅硬的核等東西,本來就不能吃,又怎麼能容納和消化呢?無法容納就會吐出來,無法消化就會腹瀉,這是腸胃的正常反應。當肌膚受損時,衛氣也會隨之受損,這是肌膚的變化。荻野先生似乎根據變化來推論常態,未免有些牽強。而且上吐下瀉,不能說對腸胃沒有傷害。

關於募原,無論表裡之間,絕沒有地方可以潛藏邪氣。凡是人被六種外邪所傷,就像東西被水浸濕一樣,感受的深淺,取決於衛氣的盛衰。八尺高的身軀,包含九臟百骸,沒有任何多餘的空間,哪有專門設置地方等待邪氣潛伏的道理呢?

荻野氏在《溫疫論》序中說,又根據《素問·瘧論》中邪氣侵犯募原的說法。但《瘧論》中只提到間日發作的瘧疾,邪氣侵入五臟,橫向聯繫募原等語,整篇都在討論瘧疾,沒有一句提到溫病,僅僅有「募原」這兩個字而已。我從沒聽說過溫病有間日發作的情況。所以吳氏所依據的,肯定不是《瘧論》,而是《針經》。《針經》就是《靈樞》,而不是《素問》。

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提到「九卷」,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也說「《針經》九卷」。林億等人認為,仲景、叔和的著作只有《九卷》,皇甫士安稱之為《針經》,《隋書·經籍志》稱為《九靈》,王冰則稱之為《靈樞》,由此可見荻野氏的引證也是錯誤的。我曾經聽說荻野先生在東武講授《溫疫論》時,將「募」和「膜」讀音混淆,被學生嘲笑。

我當時很遺憾沒有人用《瘧論》來反駁他。

松尾淡臺的《溫疫反案》和泰山霧隱的《溫疫論解》,都將《針經》註解為《內經》。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甲乙經·序》也說:根據《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現在《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兩者相加共十八卷,就是《內經》。把《素問》和《針經》兩部經書合稱為《內經》,最早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吳氏的理論,專門依據《針經》,而現在這兩位卻泛稱《內經》,沒有抓住要點。難道是翻閱《針經》時沒有看到「募原」這兩個字嗎?最近我看到某先生的《溫疫論》筆記,應該是他的學生記錄的。筆記中說,《針經》沒有「募原」這兩個字,出自《素問·瘧論》。吳氏誤認為《素問》就是《針經》。我放下書本感嘆道:竟然有這種事,醫學竟然被人如此輕視。不學無術,卻能巧言令色,隨意編造,向學生炫耀,卻不顧及損害他人的健康。

至於憑空臆斷,玩弄古籍,可謂是太過狂妄。現在所謂的專家學者,大多都是這樣。讀《溫疫論》的人,不明白「募原」是什麼東西,卻歸咎於古人的疏漏,這也不足為奇。俗話說:賣棺材的希望年年都有瘟疫,並不是憎恨人而想殺死他們,而是希望人們死掉來獲利。現在那些靠花言巧語賣藥,只求滿足自己口腹之慾的人,也是這樣吧。

醫學院的佃先生在《辨溫疫論》中說:「膜原」指的是心臟下方的膈膜,以及腸胃的膜原,是邪氣侵犯人體表裡之間的地方。古人有縱向和橫向的說法。但滑伯仁認為:「膈」就是阻隔的意思,凡是人的心臟下方都有膈膜,它與脊椎和肋骨相連,作用是遮擋污濁之氣,不讓其上行熏染心肺。這指的是胸腹間的脂肪膜,所以稱為膈膜,絕對不是指募原,不知道為什麼要和腸胃的膜原混淆呢?至於縱向和橫向的說法,更是荒謬至極。我研究《素問》、《難經》多年了,可說是爛熟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