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1)

1. 李待制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熱之疾,所由以作也。陽氣常泄,故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返本而然。

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雨淫。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或可重裘。飲食、衣服、藥物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蓋陰常偏盛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薄,故一日之內,氣候屢變,晝則多燠,夜則多寒。

白話文:

嶺南地區素有「炎方」之稱,又臨近海邊,地勢低平,土壤貧瘠。炎方土壤貧瘠,陽氣溫暖之氣容易散失;瀕海地勢低平,陰氣濕潤之氣容易聚集。這兩種氣候特徵相互影響,因此容易產生寒熱交替的疾病。

陽氣常散,所以嶺南四季開花,冬天沒有霜雪,一年之中暑熱天氣超過一半,即使寒冬臘月也能久晴,甚至需要搖扇納涼。當地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氣血容易上壅,容易出汗,皮膚腠理疏鬆,這是陽氣不歸本位所致。

陰氣盛行,所以嶺南清晨傍晚常有霧氣瀰漫,春夏雨水豐沛。一年之中,潮濕天氣超過一半。即使是三伏天,也未必十分炎熱,盛夏時節連綿下雨,天氣反倒變得寒冷,甚至需要穿上厚重的裘衣。飲食、衣物、藥物等容易發霉變質。當地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容易患上濕邪入侵的疾病,肢體沉重疲倦,還容易患上腳氣病,這是陰氣過盛所致。

嶺南地區陰陽之氣失衡,相互交錯影響,所以一天之內氣候變化多端,白天多溫暖,夜晚多寒冷。

天晴則燠,陰雨則寒。人之一氣,與天地通,天地之氣既爾,則居其間者,宜其多寒熱疾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冷,陰不上騰,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余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蓋八九。

況人之一身,上焦屬丙丁火,中焦戊己土,下焦壬癸水。上固常熱,下固常冷。而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病人既覺虛煩鬱悶,便自以為有熱。而嶺外醫,又多用麻黃金沸草散、青龍湯等藥發表。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寒熱發,則身必大汗,又復投以發表藥,則不旋踵受斃。

白話文:

天氣晴朗就會炎熱,陰雨天就會寒冷。人體的氣息與天地相通,天地之氣變化無常,因此住在天地之間的人們,容易患上寒熱病。

陽氣過於炎熱而外泄,會導致人體的本氣虛弱。陽氣不下降,反而浮在上面,所以病人常感到上腹部悶悶不舒,胸口空虛煩躁。陰濕之氣過盛,則會使人下半身冰冷,陰氣無法上升,反而沉在下面,所以病人常感到腰膝疼痛、腿腳冰冷。

我觀察嶺南地區瘴氣病的症狀,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是陰陽失調,上熱下寒,十之八九都是如此。

況且人體本身,上焦屬火,中焦屬土,下焦屬水。上焦本來就比較熱,下焦本來就比較冷。而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陰陽失衡,容易使人體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

病人感到虛煩悶熱,就認為自己有熱,而嶺南地區的醫生又多用麻黃金沸草散、青龍湯等發汗藥物。其實病人之所以生病,正是因為陽氣不足,每當寒熱發作,就會出很多汗,再用發汗藥,就會很快死亡。

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轉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得轉利藥,十無一生。是瘴癘未必遽能害人,皆醫殺之也。紹興庚戌年,蒼梧瘴癘大作,王及之郎中、張鼎郎中、葛彖承議三家病瘴,悉至滅門。次年餘寓居於彼,復見北客與土人感瘴,不幸者,不可勝數。余詢其所服藥,率用麻黃、柴胡、鱉甲及白虎湯等。

其年餘染瘴疾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藥及灸中脘、氣海、三里,治十愈十,([梯注]治十愈十,一本作「十治十愈」。)不損一人。餘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一則昏不知人;一則云:願得涼藥清利膈脘。余辨其病,皆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一劑,放冷,([梯注]「放冷」《景岳全書》作「冷溫」。服之。

白話文:

有些人胸中鬱悶,醫生就用瀉下藥,但病人下體冰冷,服用瀉下藥,十個人中就沒有一個能活下來。所以瘴氣不一定會馬上要人命,很多都是醫生用藥不當造成的。紹興庚戌年,蒼梧地區瘴氣流行,王及之、張鼎、葛彖三位郎中都因治療瘴氣而全家死光。第二年我住在當地,又看到很多北方人跟當地人染上瘴氣,不幸的人不計其數。我問他們服用的藥,大多是麻黃、柴胡、鱉甲和白虎湯等等。

那年我也染上了嚴重的瘴氣,我完全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的藥物,並灸中脘、氣海、三里穴,十個人治療十個人都治好了,沒有人因此而死。我兩個僕人也都病了,胸中鬱悶煩躁,一個昏迷不醒,另一個則說想要吃涼藥清利胸膈。我判斷他們的病症都是上熱下寒,都用了一劑生薑附子湯,放涼後再服用。

)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不知實附子也。翌日又各以丹砂丸一粒,令空腹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而遂得平愈。既親獲效後,於知識間用生薑附子湯療十餘人,皆安,更無一失。蓋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以熱攻熱,又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

若胸中煩悶,且放冷服之,熱服則藥力之發也速,欲導熱氣向下,自當取其發緩也。又病人煩躁,但問其能飲水否,若反畏冷不能飲者,皆上有虛熱,非真熱也。皆宜服生薑附子湯。沈存中《良方》,治瘴七棗湯,用烏頭七浸七炮者,治方正與此同([梯注],「同」下《景岳全書》有「亦」字。)一服而愈。

白話文:

患者當日便醒來,自稱胸膈清涼,認為是服用涼藥的效果,卻不知其實是附子起作用。第二天,又分別給他們服用了一粒丹砂丸,空腹服用後,就能食用稀粥。之後再用正氣、平胃等藥物調理,患者便逐漸康復。

親眼見證藥效後,我在熟人之間使用生薑附子湯治療十餘人,皆已痊癒,沒有任何失誤。這是因為附子遇上生薑就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將虛熱引導至下焦,排除宿冷,同時還能固接元氣。

若患者胸中煩悶,建議服用冷的附子湯,因為熱服會使藥力發散得更快,而我們想要將熱氣引導至下焦,就應該選擇藥力發散緩慢的冷服方法。

此外,病人若煩躁不安,可以詢問其能否飲水,若患者反倒畏寒不能飲水,則屬於上焦虛熱,而非真正的熱症。此類患者也適合服用生薑附子湯。

沈存中在《良方》中記載,治療瘴氣的七棗湯,使用經過七次浸泡七次炮製的烏頭,其治療方法與生薑附子湯相同,一服便可痊癒。

注釋

  • 附子: 一種中藥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 丹砂丸: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丹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
  • 正氣、平胃: 兩種中藥方劑,分別具有扶正祛邪、調和脾胃的作用。
  • 生薑附子湯: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生薑和附子,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 烏頭: 一種中藥材,性熱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的作用。
  • 七棗湯: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
  • 瘴氣: 古代醫學上指一種由濕熱瘴氣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惡寒、嘔吐、腹瀉等。

又醫者或用朮附湯,而病人寒熱反甚,疾亦不可愈。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要耳。間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面色目睛赤黃,即方可隨證治之,不可用附子湯。余在蒼梧時,數十百人中,惟一鄭防禦病寒熱,身體無汗,脈洪數而浮,皆柴胡湯證遂如證,服小柴胡湯而愈。然小柴胡湯之類,自非其證實可服者,不可遽進也。

蓋上熱下寒,陽氣不收者,比比而是,而當用此藥者蓋少也。審其證未辨,或疑其有熱,亦不須服發表等藥。但且取嘉禾散並服之。([梯注]《景岳全書》作「宜服嘉禾散」,無「但且取並服之」六字。)若果蘊熱,但冷服無害。蓋嘉禾散,治下虛中滿,能升降陰陽,又療四時溫疫傷寒,使無變動。

白話文:

有些醫生會使用「朮附湯」治療病人,然而患者的寒熱卻更加嚴重,病情也無法痊癒。這是因為朮附藥性相輔相成,能固守熱氣,卻無法發散寒氣。只有附子這一味藥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病人的脈象和症狀確實在上熱下寒之外,還伴隨面色和眼球赤黃,那就可以根據其症狀治療,不可使用附子湯。

我在蒼梧時,曾遇到數百名寒熱病患,其中只有一位鄭姓病人,他患有寒熱症狀,身體無汗,脈象洪數而浮,符合柴胡湯的症狀,因此我依證用「小柴胡湯」治療,他便痊癒了。但是,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若不是符合其症狀,不可輕易服用。

因為上熱下寒,陽氣不收的病人非常多,而真正適合使用此藥的病人卻很少。如果無法確定病症,或懷疑病人有熱症,也不需要服用發表等藥物。只需服用「嘉禾散」即可。如果真的有蘊熱,服用冷的也沒有害處。

嘉禾散的功效是治療下虛中滿,能升降陰陽,還能治療四季溫疫傷寒,避免病情變化。

雖傷暑及陽證傷寒,服之亦解。若或寒多,服之亦宜。服二三日,即寒熱之證自判矣。然後隨證調治之,即無不愈者,審是下冷,或因失飢傷冷所致,即灸中脘、氣海、三里尤妙。或別無濕冷,只灸大椎或第五椎,隨年壯。二穴皆能止瘴癘寒熱,屢曾獲效。若寒熱已止,尤每遇當發日,意思昏倦,終不清快,倦怠欲睡,或體生瘡瘍,當是已服附子等,及脾胃已和,下焦濕冷已去,氣漸向平,即須少服常山藥。

常山藥惟七寶銼散([梯注]七寶銼散,《本草綱目》、《正字通》並引此條作「七寶散」。)為妙。蓋常山能去皮膚毛孔中瘴氣,而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皮肉之間,欲除根本,非常山不可也。但常山服之必吐人,([梯注]《正字通》無「人」字。)惟七寶銼散,冷服之不吐亦屢驗矣。

白話文:

即使是中暑或陽證傷寒,服用此藥也能解毒。若體寒較重,服用此藥也適合。服用兩三天後,寒熱症狀自然會消失。之後根據具體情況調治,就能痊癒。如果下腹部冰冷,或是因飢餓受寒所致,灸中脘、氣海、足三里效果最佳。若沒有其他濕冷,只灸大椎或第五椎,依照個人體質而定。這兩個穴位都能止瘴癘寒熱,多次驗證有效。如果寒熱已經止住,但經常在發病日感到昏沉倦怠,精神不清爽,疲倦想睡,或身體長瘡瘍,這表示已經服用附子等藥物,脾胃已經調和,下焦濕冷已經去除,氣血漸漸趨於平穩,就需要服用少量的常山藥。

常山藥配以七寶銼散最有效。因為常山能夠清除皮膚毛孔中的瘴氣,而寒熱所感受的邪氣,大多存在於榮衛皮肉之間,要根除病根,非常山不可。但常山服用後必定會讓人嘔吐,唯有七寶銼散,冷服卻不會嘔吐,多次驗證有效。

又柴胡能治邪氣半在表半在裡,柴胡、常山非不可服也,但須其證可服即服,不可遽服。病人陽氣常浮,身多汗出,須先固本正氣,然後服此等藥,即瘴癘悉去矣。又小柴胡湯用黃芩,大涼病人多有不能任者。余得一柴胡散方,治寒熱經驗。病人上熱下冷者,先正氣固本,後宜服之。

大抵西北地寒,土厚水深,又人食酥酪之類,病者多宜發散轉利。傷寒瘟疫至有汗不得出而斃者,氣常收斂故也。嶺南陽氣不收,又復卑濕,又人食檳榔之類,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病者豈宜更服發散等藥。此理明甚。然西北之人,亦有不當發散轉利者。嶺南之人,亦不無發下之疾。

但舉其多者言之耳。

大梁李璆西美

白話文:

柴胡可以治療邪氣半在表半在裡的情況,柴胡和常山都可以服用,但需要看病症,符合症狀才能服用,不能貿然服用。病人陽氣經常浮動,身體容易出汗,需要先固本培元,再服用這些藥物,就能夠祛除瘴氣癘疾。小柴胡湯含有黃芩,容易傷陰,很多體寒的病人無法承受。我得到一個柴胡散的方子,用於治療寒熱症,經驗豐富。病人上熱下冷,要先固本培元,之後才能服用。

總的來說,西北地區寒冷,土地厚實,水深,當地人又愛吃酥酪等食物,病人多半適合發散轉利。傷寒瘟疫,有些病人出不了汗就死了,這是因為氣機收斂的缘故。嶺南地區陽氣不收,又濕潤,當地人又愛吃檳榔等食物,氣機疏散而不實,一年四季容易出汗,病人就不應該再服用發散类的藥物。這個道理很明顯。但是,西北地區的人,也不一定都要發散轉利。嶺南地區的人,也不一定沒有下寒的疾病。

只是根據大部分情況而言而已。

大梁李璆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