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1)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1)
1.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2. 李待制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熱之疾,所由以作也。陽氣常泄,故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返本而然。
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雨淫。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或可重裘。飲食、衣服、藥物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蓋陰常偏盛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薄,故一日之內,氣候屢變,晝則多燠,夜則多寒。
天晴則燠,陰雨則寒。人之一氣,與天地通,天地之氣既爾,則居其間者,宜其多寒熱疾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冷,陰不上騰,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余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蓋八九。
況人之一身,上焦屬丙丁火,中焦戊己土,下焦壬癸水。上固常熱,下固常冷。而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病人既覺虛煩鬱悶,便自以為有熱。而嶺外醫,又多用麻黃金沸草散、青龍湯等藥發表。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寒熱發,則身必大汗,又復投以發表藥,則不旋踵受斃。
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轉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得轉利藥,十無一生。是瘴癘未必遽能害人,皆醫殺之也。紹興庚戌年,蒼梧瘴癘大作,王及之郎中、張鼎郎中、葛彖承議三家病瘴,悉至滅門。次年餘寓居於彼,復見北客與土人感瘴,不幸者,不可勝數。余詢其所服藥,率用麻黃、柴胡、鱉甲及白虎湯等。
其年餘染瘴疾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藥及灸中脘、氣海、三里,治十愈十,([梯注]治十愈十,一本作「十治十愈」。)不損一人。餘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一則昏不知人;一則云:願得涼藥清利膈脘。余辨其病,皆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一劑,放冷,([梯注]「放冷」《景岳全書》作「冷溫」。服之。
)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不知實附子也。翌日又各以丹砂丸一粒,令空腹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而遂得平愈。既親獲效後,於知識間用生薑附子湯療十餘人,皆安,更無一失。蓋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以熱攻熱,又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
若胸中煩悶,且放冷服之,熱服則藥力之發也速,欲導熱氣向下,自當取其發緩也。又病人煩躁,但問其能飲水否,若反畏冷不能飲者,皆上有虛熱,非真熱也。皆宜服生薑附子湯。沈存中《良方》,治瘴七棗湯,用烏頭七浸七炮者,治方正與此同([梯注],「同」下《景岳全書》有「亦」字。)一服而愈。
白話文:
嶺南這個地方被稱為炎熱之地,又靠近海邊,地勢低窪且土質稀薄。因為炎熱且土質稀薄,所以陽氣總是容易散失;因為靠近海邊且地勢低窪,所以陰濕之氣總是旺盛。這兩種氣相互交雜,就是造成寒熱疾病的原因。陽氣容易散失,所以一年四季花朵盛開,冬天沒有霜雪,一年之中,暑熱天氣超過一半,即使在臘月寒冬,天氣久晴時甚至需要搖扇納涼。人們居住在這裡,氣血多向上壅塞,皮膚容易出汗,毛孔不緊密,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歸於本源的緣故。
陰氣旺盛,所以早晚都有霧氣,春夏時節雨水連綿。一年之中,濕熱天氣超過一半。在三伏天裡,反而不會很熱,盛夏時節連日下雨,甚至會感到寒冷,需要穿上厚厚的衣服。食物、衣服和藥物等,常常會長霉。人們居住在這裡,大多容易感受濕邪,身體沉重乏力,也容易患上腳氣病,這是因為陰氣經常偏盛的緣故。陰陽之氣既偏盛又相互交雜,所以一天之內,氣候變化頻繁,白天多炎熱,夜晚多寒冷。
晴天則炎熱,陰雨則寒冷。人體的氣息與天地相通,既然天地之間的氣候如此,那麼居住在這裡的人,就容易罹患寒熱疾病。而且陽氣容易散失,會使人體本來的氣息不夠堅固。陽氣不下降,總是浮於上部,所以生病的人多會感到上腹部悶脹、胸中煩躁。陰濕之氣旺盛,則會使人體下部多寒冷,陰氣不上升,總是沉於下部,所以生病的人多會感到腰膝沉重疼痛,腿腳寒冷麻木。我觀察嶺南地區的瘴氣疾病,雖然病症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陰陽之氣各自不能升降,呈現上熱下寒的狀況,十個病例中大概有八九個是這樣。
況且人體,上焦屬於丙丁火,中焦屬於戊己土,下焦屬於壬癸水。上焦本來就常是溫熱的,下焦本來就常是寒冷的。再加上感受這種陽熱陰濕不協調的氣候,自然就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病症。病人一旦感到虛煩悶脹,就會認為自己是體內有熱。而嶺南的醫生,又大多使用麻黃金沸草散、青龍湯等藥物來發汗解表。而生病的原因,本來就是因為陽氣不夠固攝,每次寒熱發作,身體都會大量出汗,如果再服用發汗的藥物,很快就會死亡。
更甚者,又因為胸中痞悶,使用攻下通便的藥物,病人的下體本來就寒冷,再服用通便的藥物,十個病人沒有一個能活下來。可見瘴癘未必能直接害人,都是被醫生誤治而死的。紹興庚戌年,蒼梧地區瘴癘大爆發,王及之郎中、張鼎郎中、葛彖承議這三戶人家都因為瘴氣而滅門。第二年我居住在那裡,又看到許多從北方來的人和當地居民感染瘴氣,不幸去世的人,數不勝數。我詢問他們所服用的藥物,大多使用麻黃、柴胡、鱉甲以及白虎湯等藥物。
那一年我感染瘴氣非常嚴重,我全部使用溫補中焦、固攝下焦、升降陰陽正氣的藥物,並艾灸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結果十個病人都能治好,沒有一個失敗的。(註:這裡的「治十愈十」,也有版本寫作「十治十愈」。)我的兩個僕人也都生病了,胸中痞悶煩躁,一個昏迷不醒,一個說希望可以服用清涼的藥物來解除胸膈不適。我辨別他們的病情,都是上熱下寒,都用生薑附子湯一劑,放涼後服用。
當天就都清醒過來,自己說胸膈清涼,以為是清涼藥物的功效,卻不知道其實是附子的作用。第二天又讓他們各服一粒丹砂丸,空腹服用,之後就能吃粥了。然後再用補正氣、健脾胃的藥物,就都痊癒了。我親身驗證療效後,也在親友間使用生薑附子湯治療了十幾個人,都康復了,沒有一個失敗的。因為附子搭配生薑可以發散藥力,以熱攻熱,又能引導虛熱下行,去除下焦的宿寒,又能固攝元氣。
如果胸中煩悶,可以放涼後再服用,熱服則藥力發揮得快,如果要引導熱氣下行,自然要選擇藥力緩慢發揮的方式。而且病人如果煩躁不安,只要問他能不能喝水,如果反而怕冷不能喝水,這都是上焦有虛熱,不是真熱。都應該服用生薑附子湯。沈存中的《良方》中,治療瘴氣的七棗湯,用炮製過的烏頭(附子)七次浸泡七次,它的治療方法和我的道理相同(註:這裡「同」字,在《景岳全書》中有「亦」字)。服用一劑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