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2)

1. 第三章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上章言偏陰偏陽之證見於內者,此言陰陽互乘之證見於外者也。外證有本於內傷者,與外感相似,不可不察也。夫惡寒發熱,外感之常也,何足驚之曰病有,怪之日而復?只以其病非傷風寒乃亦有此證,是可疑也。答言其病起於不足也,其寒熱即陰陽之變也。微者,去來勢小也,氣不外鼓,又居寸口,故為陽不足;弱者,形體不壯也,精不內充,又居尺中,故為陰不足。人身之氣,陰陽而已,彼有不足,此必乘之。

乘之則彼負此勝,負者功用不彰,而勝者肆行無忌矣。惡寒而復發熱,勝而能復,陰陽之氣不能相無也。《內經》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隨之。尺中寸口,舉類之詞也,故曰假令,即浮沉亦是也。夫陰氣上人,陽中微者,必化而為緊;陽氣下陷,陰中弱者,必化而為數。

此不言者,病本於不足也,推原未寒未熱之先,診脈而決,其必出於是也。故吾謂此章辨內傷之寒熱也,若外感,則當舉其脈之有餘者言之矣。

又按:內傷惡寒發熱,其脈化緊化數,究與外感有餘之緊數不同,故以微弱為主脈。程氏條辨亦如此說。

白話文:

有人問道:有些疾病會讓人感到寒冷如水灑身,接著又出現發熱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當身體的陰脈能量不足時,陽氣會補充到陰脈;同樣地,如果陽脈能量不足,陰氣就會佔據陽脈。

再問: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呢?回答是:例如,如果寸口脈搏微弱,就可以稱為陽氣不足。這時候,陰氣會上漲到陽脈中,導致人感到寒冷如水灑身的感覺。

再問:那什麼叫做陰氣不足呢?回答是:例如,如果尺脈脈搏虛弱,就可以稱為陰氣不足。這時候,陽氣會下降到陰脈中,導致人出現發熱的症狀。

上一章談論的是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調,這一章則是在講述外部表現的陰陽相互影響。外部的症狀可能源於內在的傷害,也可能與外在因素有關,我們必須仔細分辨。

一般來說,寒冷和發熱通常是由於外在因素引起的,但這裡提到的疾病卻不是因為外在風寒所引起,而是由於陰陽失調導致,因此令人懷疑。回答指出,這種疾病的起源是因為能量不足,而寒冷和發熱正是陰陽失調的表現。

當能量微弱時,表示其活動範圍較小,且位在寸口,所以被認為是陽氣不足;而當能量虛弱時,表示身體狀況不佳,且位在尺脈,所以被認為是陰氣不足。人體的能量只有陰陽兩種,如果其中一種能量不足,另一種能量必然會趁機佔據。

一旦能量佔據,原本的能量就會變得較弱,而佔據的能量就會肆意運行。當人感到寒冷後又出現發熱,這表示陰陽能量能夠互相制衡。根據《內經》的描述,當能量過剩時,不足的能量會跟隨;當能量不足時,過剩的能量會跟隨。寸口和尺脈是用來形容脈搏的類型,因此用「假令」來表示,浮脈和沉脈也是其中的一種。

如果陰氣上升到陽脈中,且脈搏微弱,那麼脈搏必然會變得緊繃;同樣地,如果陽氣下降到陰脈中,且脈搏虛弱,那麼脈搏必然會變得急促。

這裡並沒有詳細描述這些現象,因為疾病源於能量不足。在寒熱症狀出現前,醫生可以透過診脈來判斷病因。因此,這一章主要在討論由內在傷害引發的寒熱症狀。如果是外在因素引起的,醫生會透過脈搏的過剩能量來判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內在傷害引發的寒冷和發熱,脈搏會變得緊繃或急促,但與外在因素引起的緊繃或急促有所不同,因此主要的脈象特徵是微弱。程氏條辨也有類似的描述。

2. 第四章

按;朱丹溪於病脈細澀者,概不用熱藥,甚為有見。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脈經》作筋惕,即瘛掣是也。

陽脈寸口,陰脈尺中也。寸口脈浮,陽氣外越,若陰脈不弱,是陽自有餘也。此尺中見弱,則陽浮乃陰虛不能吸引陽氣歸根也。陰不涵陽,則陽氣擾耗津液,不必吐衄而血必虛矣。血虛則筋急者,推其極也,故病筋急。而診其脈陽浮陰弱者,知其人血虛不能養筋也。筋急有屬於寒者,有屬於燥者。

寒者血凝,氣不足以呴之,其脈必弦緊;燥者血虛,氣不足以生之,其脈必芤澀,即陽浮陰弱是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賅陰脈陽脈言,「沉」字與「小」字義同,來去不大也。榮行脈中,榮者,血中之氣也。榮氣微者,脈中之氣不能鼓盛,故脈沉下掣,去來勢小也。原注徑以榮為血,非是。見是脈者,急為溫養元陽,蒸動津液;兼澀者,佐之疏絡,以開其結,何至虛涸日甚,脈沉變浮,絕汗外泄而不可御乎?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在內者宜外充,則陰接於陽;在外者宜內濟,則陽交於陰。內者益內,則內熄矣;外者益外,則外脫矣。外脫而在內者不能援之,則內之津液亦隨之而俱外,其崩潰之勢有不可收拾者,汗出如流珠湧出而不可止也。原注謂衛病甚於榮固已究,因榮氣先竭,陽無所守,始至於此。

故遠行入房,久病脫血,及虛熱誤用發散者,多以此死。夫陰之維縶夫陽也,若朽索之馭六馬,故君子慎密之也。觀於此,知脈浮雖宜汗解,而浮而無根即不可汗,且宜防其自汗也。下節申戒榮微誤治,正以明榮氣之貴。其發熱躁煩,即汗出流珠之漸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內經》言: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此榮微脈沉,不宜加燒針者,榮微之沉,必是形體薄弱,非氣為寒束而不得出,脈來沉緊者比也。燒針與灸,皆所以散寒。今榮微方患內燥矣,何寒之可散?只愈傷其津液耳。凡血之所以行者,以其中有津液以淖之,始得流行無礙。

若津液更為火灼,將所餘微血,有質無汁,積著經隧之中,不得推移,火氣往來逼迫,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皆如焚矣。故微數之脈不可灸,細澀之脈尤不可灸也。

白話文:

[第四章]

對於病人的脈象呈現細澀的情況,朱丹溪一律不使用熱性藥物,這種做法非常有見地。

如果陽脈浮現而陰脈顯得虛弱,代表此人血氣不足,血氣不足會導致筋肉緊繃。《脈經》裡稱這種情況為筋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抽搐。

陽脈指的是寸口脈,陰脈指的是尺中脈。寸口脈浮起,表示陽氣外洩,如果尺中脈不虛弱,則表示陽氣旺盛。然而,在尺中脈呈現虛弱的情況下,寸口脈的浮起是因為陰虛無法將陽氣拉回根本。當陰氣無法涵養住陽氣時,陽氣就會擾亂消耗津液,即使不嘔吐或鼻血,血液也一定會虛弱。血氣虛弱導致筋肉緊繃,這是極端的情況,因此出現筋肉緊繃的症狀。通過診斷脈象的陽浮陰弱,可以知道此人血氣虛弱,無法滋養筋肉。筋肉緊繃可能是因為寒冷,也可能因為乾燥。

寒冷會使血液凝固,氣息不足以溫暖它,脈象必然會呈現弦緊;乾燥會使血液虛弱,氣息不足以滋養它,脈象必然會呈現芤澀,這就是陽浮陰弱的情況。

脈象如果呈現沉象,代表營氣微弱。

脈象的描述包含陰脈和陽脈,「沉」字和「小」字的意義相近,表示脈象的來去幅度不大。營氣在脈中運行,營氣是血液中的氣息。營氣微弱,脈中的氣息無法鼓動,所以脈象下沉,來去的勢力小。原本的註解直接把營氣當作血液,這是錯誤的。看到這樣的脈象,應立即溫養元氣,蒸發津液;如果脈象呈現澀象,應輔助疏導經絡,打開堵塞,否則虛弱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脈象從沉轉為浮,大汗淋漓,難以控制。

如果脈象浮起,並且汗水如珠子般流下,代表衛氣衰弱。

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體內的氣息應該補充到體外,陰才能接續陽;體外的氣息應該補充到體內,陽才能接續陰。如果體內的氣息一直往內消耗,陰就會消滅;如果體外的氣息一直往外擴張,陽就會脫離。體外的氣息脫離,體內的氣息無法支持它,體內的津液也會跟著一起流失,這種崩潰的趨勢無法收拾,汗水如珠子般湧出,無法停止。原本的註解認為衛氣比營氣更嚴重,但因為營氣先枯竭,陽氣沒有守護,才會到達這種地步。

因此,長途跋涉後進行性行為,長期生病導致出血,以及虛熱誤用發散藥物的人,大多因此死亡。陰氣對於陽氣的約束,就像腐朽的繩索駕馭六匹馬,所以君子要謹慎處理。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脈象浮起適合出汗治療,但如果脈象浮起卻沒有根柢,就不可以出汗,反而要防止自發性出汗。下一段提醒不要誤治營氣微弱,正是為了強調營氣的重要性。發熱、焦躁、煩悶的症狀,就是汗水如珠子般流下的前兆。

營氣微弱的情況下再使用燒針治療,會導致血液流動不順,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發熱和焦躁煩悶。

《內經》說:如果脈象陷入下陷,應該單純使用灸法。下陷是指脈血在體內結塊,其中有瘀血,因為血液寒冷,所以適合使用灸法。然而,在營氣微弱、脈象沉的情形下,不適合使用燒針治療。營氣微弱的沉象,通常伴隨著身體虛弱,並非因為氣息被寒冷束縛而無法釋放,脈象呈現沉緊。燒針和灸法都是為了散寒。現在營氣微弱,正在受內部乾燥困擾,為什麼還要去散寒?這樣只會進一步傷害津液。血液能夠流通的原因,在於其中含有津液,使其能夠順利流動。

如果津液再受到火熱灼燒,剩餘的少量血液會失去水分,變成只有固體而無液體,堆積在經絡中無法移動。火氣往來逼迫,內在的臟腑和外在的肌肉都會像被燒燙一樣。因此,脈象微弱快速時不應該使用灸法,脈象細澀時更不應該使用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