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

1.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2. 辨脈法篇章句

辨脈平脈,仲景論百病之脈也,不專於傷寒。其文亦撰用古經,不皆自作。中間有數節連義者,有每節各義者,不可強與分合也。今依文考義為定章句如下。

白話文:

在「辨脈法篇章句」中,張仲景討論了各種疾病的脈象,而不僅限於傷寒。他的文章中也引用了許多古代的經典,並非全部都是他個人的創作。內容中有些段落是連續的、彼此相關的,而有些則是各自獨立的,我們不能勉強將它們分開或結合。根據這樣的考量,現在我們依據文本來考證和確定其意義,整理出如下的章節句讀。

3. 第一章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此提唱陰陽,為一篇之大綱也。大綱者,法之大體也,其用之變化在人矣。玩兩「名」字,便見陰脈陽脈只是舉似之詞,猶云此屬於陽之類也,此屬於陰之類也。陰陽可以分見,亦可以互見。苟大而兼澀兼遲,得不名陰乎?弦而兼數兼滑,得不名陽乎?故脈有陽中伏陰,陰中伏陽也。

陰病陽脈,即虛勞脈大、下利脈滑皆是,豈可盡以為生?陽病陰脈,即溫熱脈靜、感冒脈緊皆是,豈可盡以為死?扶陽抑陰,易之義也,即醫之義也。經中言凡者,皆約略大概之意,道其常也,其變動不在此例。夫陰陽者,死生之關鍵,而察病審脈之準繩也。故自《內經》以來,莫不首辨乎此。

又按:《靈樞·動腧篇》曰: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五色篇」曰:病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二文可謂詳密矣!然一曰陰脈大為逆,一曰沉而大易已,何也?蓋其所謂大者不同也。脈形堅大固頑,陰之不化,空大亦真,陰之不充。

惟其勢鼓指盛大,乃為陰中有陽而有神耳。大抵脈以氣見者為陽,脈以質見者為陰。

白話文:

有人問:「脈象有陰陽之說,這是什麼意思?」回答是:「一般來說,脈象如果呈現大、浮、數、動、滑等特性,我們稱之為陽脈。相反地,若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等特性,我們則稱之為陰脈。通常,若是陰性疾病出現了陽脈,這表示病情有轉好的趨勢,病人有可能康復;但若是陽性疾病卻出現了陰脈,這可能代表病情惡化,預後不佳。」

這裡先提出陰陽的概念,作為整章的大綱。大綱就是法則的主要架構,至於如何運用和變化,就看個人的理解和技巧了。兩個「名」字,意指陰脈和陽脈只是一個形容詞,例如,這類脈象屬於陽的範疇,那類脈象屬於陰的範疇。陰陽脈象可以分別出現,也可以同時存在。如果脈象既大又澀又慢,我們不能稱它為陰脈嗎?如果脈象弦又快又滑,我們不能稱它為陽脈嗎?所以,脈象有陽中藏陰,也有陰中藏陽的情況。

對於陰性疾病出現陽脈,如虛弱乏力者脈象大,或下痢者脈象滑,我們不能一概認為這些人一定能活下來。同樣地,對於陽性疾病出現陰脈,如發燒者脈象平靜,或感冒者脈象緊,我們也不能一概認為這些人一定會死亡。調理陽氣,抑制陰氣,這是易經的哲學,也是醫學的原則。經典中所說的「凡」,都是一種大略的概述,是在描述一般的狀況,至於特殊情況則不在此列。

陰陽,是生死的關鍵,也是診斷疾病和審視脈象的依據。因此,從《黃帝內經》開始,無不首先區分陰陽。

另外,《靈樞·動腧篇》提到:「陰性疾病而脈象大的,是逆症;陽性疾病而脈象小的,也是逆症。」《五色篇》則提到:「病在臟腑,脈象沉而大的,病情容易好轉;脈象小的,則是逆症;病在腑,脈象浮而大的,病情容易好轉。」這兩段文字可說是非常詳細周全的。然而,為什麼一段說脈象大是逆症,另一段卻說脈象沉而大的病情容易好轉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所說的「大」並非同一回事。如果脈象堅硬且大,這可能是陰性氣質無法轉化;如果脈象空大,則可能是陰性氣質未被充分填補。

總的來說,脈象如果有氣息流動,我們稱之為陽脈;反之,若脈象主要表現出物質特徵,我們則稱之為陰脈。

4. 第二章

問曰:脈有陰結陽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有陰結陽結,非言脈也,言診脈而可別其病之為陰結陽結也。問者蓋以結為內實,當偏屬陽,乃有陰陽之分,何耶?答言仍以前所論陰脈陽脈別之也。但脈無單見,且須兼察病情耳。陽結者,陽明氣熱也,故能食;陰結者,太陰液燥也,故不能食。氣熱者,液雖不足以濡之,而為陽火,為有餘,故曰此為實。

液燥者,氣亦不足以呴之,而為陰寒,為不足,故曰大便反硬。謂其內虛不當硬也,是寒極反見燥化也。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屬氣分血分也。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屬陽明太陰也。浮數,能食,不大便,陽證陽脈也。沉而遲,幾於脾之真臟矣。不能食,身體重,脾陽不振可知也。

二者雖陽結為順,陰結為逆,而不早治,則皆當劇。當劇者,危之也。十七日十四日,謂陽結者,陽土合少陽相火而為病也,火與燥合,十七日火復得令,則火連入里,燥益甚矣。陰結者,陰土本氣衰而從燥金之化也,母為子逆,十四日金復得令,既泄土氣,而燥又勝濕,土愈虛矣。夫有餘者,得助而勢熾,不足者,被折而氣微,觀於當劇之期,可以悟豫為用藥之義矣。

設陽結而誤用辛散溫補,則藥入咽而病劇,豈待十七日乎?陰結而誤用淡滲攻下,則亦藥下咽而病劇,豈待十四日乎?十七日十四日,義本難曉,竊思陰結陽結者,化氣之病也,則亦當以五行化氣釋之。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此五行始生之次也,故十七日當二火,十四日當四金矣。

舊注無作此說者,未知是否。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中有陰結和陽結的區別,該如何辨別?」回答是:如果脈象浮而且頻率快,病人胃口好,但是大便不通暢,這屬於實證,我們稱之為陽結,預計在第十七天病情會加劇。相反地,如果脈象深沉且緩慢,病人沒什麼食慾,全身乏力,大便反而偏硬,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陰結,預計在第十四天病情會加劇。

這裡所說的陰結和陽結並不是指脈象本身,而是指通過診脈可以辨別出病人的病情是屬於陰結還是陽結。有人或許會疑惑,既然結症通常認為是由於體內實火所致,應該偏向於陽性,那為什麼還會有陰結和陽結的分別呢?回答是,仍然需要按照之前討論過的陰脈和陽脈來進行區別。然而,脈象不會孤立存在,必須要結合病人的整體病情來看。陽結是因為陽明經絡的氣血過熱,所以病人才會有胃口;而陰結是因為太陰經絡的津液乾燥,所以病人沒有食慾。體內過熱的,雖然體內的津液不足以滋潤,但這種情況屬於陽火,是體內實火過剩的表現,因此我們說這是實證。

津液乾燥的,體內的氣血也不足夠滋養,這就形成了陰寒,是體內津液不足的表現,所以才會有大便偏硬的情況。因為體內虛弱,本不應該出現大便硬的情況,這說明體內的寒氣已經到了極點,反而呈現出了燥化的現象。浮脈表示病在體表,沉脈表示病在體內,這涉及到氣分和血分的問題。脈象頻率快表示病在腑部,脈象緩慢表示病在臟腑,這涉及到陽明和太陰的問題。脈象浮而且頻率快,胃口好,大便不通暢,這是典型的陽證和陽脈的表現。脈象深沉且緩慢,幾乎接近脾臟的真臟狀態了。病人沒有食慾,全身乏力,可以看出脾臟的陽氣不足。

雖然陽結屬於順應的病情,而陰結屬於逆轉的病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兩種情況都會病情加劇。當病情加劇的時候,就是危險的信號。第十七天和第十四天,對於陽結來說,是因為陽土和少陽相火合併導致的疾病。當火氣和乾燥合併,到了第十七天,火氣再次得到控制,就會進入體內,使體內的燥氣更加嚴重。對於陰結來說,是因為陰土本身的氣息衰弱,從而轉化成了燥金的特性。母親的氣息逆轉了兒子的氣息,到了第十四天,金氣再次得到控制,不僅消耗了土氣,而且燥氣又壓制了濕氣,使得土氣更加虛弱。體內實火過剩的,如果得到助長,勢力就會更旺盛;體內津液不足的,如果受到打擊,氣息就會更微弱。從病情加劇的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出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性。

如果陽結誤用了辛辣散熱或溫補的藥物,那麼藥物入口後病情就會加劇,何必等到第十七天呢?同樣地,如果陰結誤用了清淡利尿或攻下的藥物,那麼藥物入口後病情也會加劇,何必等到第十四天呢?第十七天和第十四天的意義比較難理解,我想陰結和陽結是因為體內氣息轉化導致的疾病,所以我們也可以從五行轉化的角度來解釋。水排第一,火排第二,木排第三,金排第四,土排第五,這是五行開始生成的順序,所以第十七天對應的是火,第十四天對應的是金。

之前的註解中並沒有這種說法,不知道這樣解釋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