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序

回本書目錄

1.

是書也,舊注多矣,復何為而作乎?曰:此《脈簡》之所主也。凡欲彰至教,其義必有所主。古之言脈者,自《內》、《難》以來,至於近代,名賢輩出,撰述如林,可謂詳矣!然《內經》、《難經》言脈,文皆散見,首尾不屬;叔和《脈經》述古大備又浩博,而未易尋其緒;唐宋之世,脈無專家;元明以來,乃稍稍有講之者,而其失不可勝言矣。

今欲述診法之正宗,指未流之歧路,豈可以無主之衷而漫然臆說乎?因思《辨脈平脈》者,仲景撰用古聖之精義,以為《傷寒雜病》之准也,是可主矣。於是屏去舊注,熟復正文,心有所會,輒記簡端。蓋自《脈簡》之屬稿,至於其成,三年之間,此書未嘗一日釋手也。其簡端更番塗抹,五色迷離,幾不可辨。

一日撿舊注四五家校之,所說或異或同,不能盡合。然當時私心必有所見其實際,料他日必能手自施用者,乃敢記之,稍有遊移,則愁闕焉。非敢妄逞私臆,強以為知,以自欺也。今又越一年矣,條列其文,命曰《周氏章句》,謂此特一家之言而已。雖未能發明聖理,庶幾其徵實而適用焉。

亦以鴻爪所經數年昕夕討論之苦,不欲遽付灰燼也,竊以質之有道者。

光緒癸巳上元后五日皖南建德周學海澄之書

白話文:

這本書,過去已經有很多人做過註解了,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再寫一本呢?我會這麼做,是因為這本書,《脈簡》,是我想主要探討的主題。任何想要清楚地傳授知識,都必須有個核心主題。從古至今,從《黃帝內經》、《難經》開始,一直到近代,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賢士,他們的著作多如叢林,可以說是詳細極了!然而,《內經》、《難經》中關於脈象的描述,都是零散分佈,沒有系統性;王叔和的《脈經》雖然涵蓋了古人的大量知識,但要找到頭緒並不容易;在唐朝和宋朝,並沒有專門研究脈象的學者;到了元朝和明朝,才開始有人開始深入研究,但其中的錯誤卻是罄竹難書。

現在我想闡述診斷方法的正統,指出那些偏離正軌的道路,怎麼可能沒有中心思想就隨意猜測呢?因此,我考慮到《辨脈平脈》這本書,這是張仲景使用古聖先賢的精華理論,作為《傷寒雜病論》的基礎,這就可以作為我的主題了。於是,我拋開舊的註解,熟讀正文,每當心中有所領悟,就立即記錄下來。從《脈簡》開始起草,直到完成,三年間,我每天都在研究這本書。我記錄的筆記上,塗改的痕跡五顏六色,幾乎無法辨認。

有一天,我檢視了四五家舊的註解,發現他們的說法有的不同,有的相同,無法完全一致。但是,當時我心中確實有自己的見解,我預料有一天一定能親自應用這些知識,我纔敢寫下來,哪怕有一點點的猶豫,我都會留下空白。我不是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強行裝懂,那樣會自欺欺人。現在,又過了一年,我整理了這些內容,命名為《周氏章句》,這只是一家之言罷了。雖然我未能充分闡述聖賢的理論,但希望這些內容實用且具體。

同時,我也不想讓過去幾年,日夜討論的艱辛,輕易化為灰燼,我謹慎地將這些內容呈現給有智慧的人評鑑。

這段文字是在光緒癸巳年的上元節後五天,由安徽南部建德的周學海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