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序

回本書目錄

1.

是書也,舊注多矣,復何為而作乎?曰:此《脈簡》之所主也。凡欲彰至教,其義必有所主。古之言脈者,自《內》、《難》以來,至於近代,名賢輩出,撰述如林,可謂詳矣!然《內經》、《難經》言脈,文皆散見,首尾不屬;叔和《脈經》述古大備又浩博,而未易尋其緒;唐宋之世,脈無專家;元明以來,乃稍稍有講之者,而其失不可勝言矣。

白話文:

這本書的舊注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要我來撰寫呢?原因就在於《脈簡》所要闡述的內容。凡是想要弘揚中醫學,就必須有它的依據。自《內經》、《難經》以來,歷代研究脈象的古人,名醫輩出,著作如林,可以說是相當詳細了。但是,《內經》、《難經》的脈象論述,文字都是分散記載的,沒有系統性;叔和的《脈經》雖然廣泛蒐集了古人的論述,包羅萬象,但初學者不容易理清頭緒;唐宋時期,沒有專門研究脈象的專家;元明以來,才逐漸有人講述脈象,但其中謬誤之處不勝枚舉。

今欲述診法之正宗,指未流之歧路,豈可以無主之衷而漫然臆說乎?因思《辨脈平脈》者,仲景撰用古聖之精義,以為《傷寒雜病》之准也,是可主矣。於是屏去舊注,熟復正文,心有所會,輒記簡端。蓋自《脈簡》之屬稿,至於其成,三年之間,此書未嘗一日釋手也。其簡端更番塗抹,五色迷離,幾不可辨。

白話文:

我想要闡述診斷方法的正統,指明未曾流傳的歧路,怎麼可以沒有主心骨就隨便胡說呢?我想到《辨脈平脈》這本書,是仲景用古聖人的精義寫的,作為《傷寒雜病論》的準則,這是可以作為主心骨的。於是,我摒棄了舊注,仔細研讀正文,心中有所領悟,就馬上把它記錄下來。從開始寫《脈簡》草稿到完成,三年之間,我一天也沒有放下過這本書。那些草稿上的簡要重點不斷修改塗抹,顏色混雜,幾乎無法辨認。

一日撿舊注四五家校之,所說或異或同,不能盡合。然當時私心必有所見其實際,料他日必能手自施用者,乃敢記之,稍有遊移,則愁闕焉。非敢妄逞私臆,強以為知,以自欺也。今又越一年矣,條列其文,命曰《周氏章句》,謂此特一家之言而已。雖未能發明聖理,庶幾其徵實而適用焉。

白話文:

有一天,我蒐集了四五本舊注本校對,發現它們所說有的不同有的相同,並不能完全一致。然而當時我私下一定有所見解,認為今後一定能親自運用,所以纔敢記在心裡;稍微猶豫不決,就擔心會有遺漏。並不是我胡亂發揮自己的想法,硬要認為知道,來欺騙自己。如今又過了一年,我將它們條列成文,取名為《周氏章句》,表示這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雖然不能完全發揮聖人之理,希望能夠驗證事實並適用。

亦以鴻爪所經數年昕夕討論之苦,不欲遽付灰燼也,竊以質之有道者。

光緒癸巳上元后五日皖南建德周學海澄之書

白話文:

這也是因為過去幾年來,我與他人日夜討論的辛苦成果,不希望這些努力一下子就化為灰燼,因此謹向有智慧的人請教。

光緒十九年正月後五日安徽南部建德的周學海澄之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