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12)

1. 第二十四章

七年之內已診四人,此人事之可據也。推原其故,榮衛果是相和,方脈未動之頃,指下當不見脈之圓管,既見圓管,即是脈中脈外氣不相貫矣。又其來也,似不能極頂,其去也,似不能極底,起伏從容,實怠緩也。只因榮衛兩平,不相軒輊,不相傾軋,故直謂之和耳。其實各行其道,兩不融洽,已隱有渙散之機矣。

其死多在四十後者,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故一旦或因憂思,或因勞倦,或飲食傷重,或六淫感深,以致兩邊輕重稍偏,即豁然潰決,不可收拾矣。此等人多是肉堅骨重,色鮮潤而有浮光,聲粗雄而少餘韻。經旨人事,尤堪互證矣。至於手刃作瘡,乃以強益強,濕熱增長,氣血沸騰,此榮衛搏激之事也。

即如遍身脹癢,抑搔不止,皮破血出;又如癰疽漫渙,不能作膿;或流清汁,以致於死,皆其類也。經特言其暴者。

又按:「辨脈」第十五章:「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注言未曉。今伏思之:當是以「少陰脈弦」,句;「而浮才見」,句;此為調脈,句。蓋少陰下利,脈當微弱。今脈乃弦,而其弦又僅於浮分才見之,此因下利微泄下焦之陽,而真陰未動,本經沉分之脈自調也。

第十六章:「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一節,注中詞義未暢,謹再申之。經蓋推原表證妄下,榮衛內陷,其脈未遽數也,而先見微,其微復只見於浮。反,復也。但,只也。始終,只如此也。便硬氣噫,津虛氣結而痞也。又云:「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者,是申明數則動脾之義,正以其數先微故也。下乃歸到正面云:「今脈反浮,其數改微」者,謂今脈仍舊是浮,而其象已數而改微矣。

此津液不復,虛陽外並,故曰邪氣獨留也。合觀全文,脈在浮分,始終未改,只因氣陷於內,而浮先見微,氣復於表,而浮又變數耳。便硬氣噫,是先浮微之見證。「心中則飢」以下,是今浮數之見證也。大抵太陽病妄下,有下利不止者,有大便反硬者,二者皆有寒有熱也。

利家,其初為協熱,謂驅抑其熱而下也;其繼或傳太陰而脈沉遲,或傳少陰而脈沉細,是熱盡而寒矣,必其人陽氣不盛故也。有傳為熱利而便膿血者,必其人陽盛而又有濕故也。硬家,其初為結胸,為痞氣,是氣不隨津液俱下,而結於上中焦也。其繼或傳陽明內實,或傳本經畜血,由燥轉熱矣,必其人陽盛故也。

此節論脈,始終見浮,是陽氣未肯全伏,故津液未得遽還,虛陽遽還於表,脈變見數也。結末「惡瘡」一語,可想見其氣強血熱之概矣。寒實結胸,必其人陽氣不盛而又下藥太寒,藥去寒在,氣津交沍。若不利者,再以熱藥下之;若下利不止者,當死。救之之法,熱固之劑佐以宣通氣化,如四逆白通輩。

白話文:

這人七年內已經診斷過四次,這情況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追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營氣和衛氣雖然表面上協調,在脈象還沒有異常的時候,用手指按脈應該感覺不到脈管像圓管一樣明顯。一旦能感覺到脈管像圓管一樣,就表示脈內和脈外的氣沒有互相貫通了。另外,他的脈象來的時候好像不能到達頂點,去的時候又好像不能到底,起伏緩慢,其實是很疲乏鬆弛的。這都是因為營氣和衛氣兩者都處於平穩狀態,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互相傾軋,所以才說它們協調。但實際上,它們各自運行,並沒有互相融合,已經隱藏著離散的危機了。

這種人大多在四十歲以後死亡,因為《黃帝內經》說:「人到四十歲,陰氣就衰退一半。」所以一旦因為憂慮思慮、勞累過度、飲食不當、或者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過重,導致身體兩邊的氣機輕重稍微偏頗,就會突然崩潰,難以收拾。這種人通常肌肉結實,骨骼粗壯,氣色鮮潤但帶有浮光,聲音粗獷雄渾但缺乏餘韻。經書的道理和人事的情況,可以互相印證。至於用刀割傷皮膚,反而使瘡口惡化,那是因為用強盛的刺激來加強體內原有的強盛,使得濕熱增長,氣血沸騰,這就是營衛搏鬥激烈的表現。

就像全身腫脹發癢,怎麼搔抓都止不住,直到皮膚破裂出血;又或者像癰疽蔓延擴散,不能化膿,或者只流出清稀的汁液,最終導致死亡,這些都屬於這類情況。經典特地強調了病發突然的情況。

還有,關於《傷寒論》〈辨脈〉第十五章說:「少陰脈出現弦而且浮的脈象,才是協調的脈象,所以稱之為符合常理。」註釋沒有說清楚。我現在仔細思考,應該這樣理解:「少陰脈弦」是一句;「而浮才見」是一句;「此為調脈」是一句。因為少陰下利(腹瀉),脈象應該是微弱的。現在脈象反而是弦,而且弦的脈象只在脈浮的部位才能感覺到,這是因為下利稍微洩漏了下焦的陽氣,而真陰還沒有受到影響,本經沉分之脈自然協調。

《傷寒論》第十六章說:「營衛內陷,脈象先呈現微弱,脈反而只浮在表面,這個人一定會大便乾硬,打嗝後會感到舒服。」註解中的意思不夠明確,我再詳細解釋一下。經文是推究外感表證時,誤用攻下藥,導致營衛之氣內陷,脈象不會馬上變快,而是先出現微弱,而這個微弱又只在浮脈才能感覺到。「反」是「反而」的意思。「但」是「只」的意思。從始至終,脈象都是如此。大便乾硬,打嗝後感到舒服,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氣滯而產生痞塞感。又說:「本來脈象應該是數脈來推動脾氣,結果脈象先出現微弱,所以知道脾氣已經虛弱了。」這是闡明數脈推動脾氣的道理,正好是因為脈象先出現微弱。接下來歸到正題說:「現在脈反而浮在表面,脈象從數變為微弱了。」意思是現在脈象仍然是浮脈,但脈象已經從數脈轉為微弱了。

這是因為津液沒有恢復,虛陽浮散到體表,所以說邪氣獨自留存。綜合全文來看,脈象始終浮在表面,沒有改變。只是因為氣機內陷,所以浮脈先呈現微弱,氣機恢復到體表,浮脈又變為數脈。大便乾硬,打嗝感到舒服,是脈象先呈現浮微的證明。「心中感到飢餓」以下,是脈象變成浮數的證明。總的來說,太陽病誤用攻下藥,有的會導致下利不止,有的反而會大便乾硬,這兩種情況都有寒有熱。

腹瀉的病症,初期是邪熱與身體正氣搏鬥,是身體想藉由腹瀉把熱排出體外;之後可能傳到太陰,脈象變得沉遲,或者傳到少陰,脈象變得沉細,這表示熱邪已經消退,轉變為寒證了,這一定是因為這個人陽氣不足的緣故。有的會轉為熱利,並排出膿血,這一定是因為這個人陽氣旺盛,同時又夾雜濕邪的緣故。大便乾硬的病症,初期會導致結胸(胸部痞塞),或者胸腹痞悶不舒,這是因為氣沒有隨著津液一起排出,而是停留在上焦或中焦。之後可能會轉為陽明腑實證(腸胃燥熱),或者轉為本經蓄血證,是由燥邪轉為熱邪了,這一定是因為這個人陽氣旺盛的緣故。

這一節討論脈象,始終可以摸到浮脈,說明陽氣沒有完全潛伏下去,所以津液不能馬上恢復,虛陽就急於回到體表,脈象也轉為數脈。最後提到「惡瘡」一詞,可以想見這個人氣強盛,血熱的狀態。寒實結胸,一定是因為這個人陽氣不足,而且又用了太過寒冷的藥物,藥力退去後,寒邪依然在體內,導致氣和津液互相凝結。如果還不能通暢,要再用熱藥來攻下;如果下利不止,就會有生命危險。救治的方法,要用溫熱固陽的藥物,輔以宣通氣機的藥物,像是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的藥方。